老屋的容顏|紀州庵:風光近半世紀高級料亭

老屋的容顏|紀州庵:風光近半世紀高級料亭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13.05.2015

關心古蹟建築的同伴間流傳著一個神秘都市傳說,據說只要拒絕都更的老房子常會莫名失火。這話聽來雖然有些聳動,但綜觀全台的確有不少案例。位於台北市同安街底的紀州庵在大正六年(1917 年)建於新店溪河畔,近一個世紀的時光,從高級料亭到員工宿舍再變成地方文化館,歌舞昇平至寂靜殘破後浴火重生,紀州庵的功能角色應對時代多變,其前世今生的故事也相當曲折。

紀州庵位於日治時期的川端町,「川端」兩字意謂河邊,對照現今地圖約略位在台北市汀州路二段以南,與金門街、廈門街與新店溪畔圍出的區塊。瀕臨新店溪的川端町是當時台北近郊的遊憩名勝,遊船賞月者絡繹不絕,許多日式料亭也在此瀕河而立,它便是其中之一。其實這裡並非紀州庵的本店,第一間紀州庵是由日人平松德松在明治三十年(1897 年)於西門町附近創立,原本主要提供隨軍來台的日本人消費,隨著台北城的現代化建設,加上移居來台的日本人愈來愈多,地處交通便利之處的紀州庵本店生意也益發興隆。二十年後,都市擴張至城南,平松德松跟上河邊飲宴的風潮,將經營事業的觸角拓展至川端町,並於現址開設支店。

IMAGE

位於「川端町」的紀州庵經過時代的波折,甚至是火災的摧殘,但其所在之歷史意義與生態保存、文學聚落等因素,終於被列為市定古蹟而被保留下來,成為市民遊憩的新場所。

IMAGE

日式木造建築其中一個特色,就是架高的地板。將地板架高後可防止濕氣讓木頭與榻榻米腐爛,同時也可增進室內空氣對流。

紀州庵名字中的「紀州」指的是江戶時代的「紀州藩」,約在大阪南方和歌山縣一帶,是創建人平松德松的故鄉;而「庵」字之意是「以茅草作屋頂的房屋」,紀州庵支店最早的樣貌,即為一棟兩層樓高的木構茅草頂建築,其二樓大約與土堤頂同高,並以幾座木橋連接至料亭入口。十年後(1927 年),生意興隆的紀州庵再度擴大經營並購地增建,將原本的雙層木構建築改建為一樓鋼筋水泥,以及二、三樓木造的三層混合建築,整體建築高出堤防兩層樓;三樓規畫為有百疊榻榻米大小適合舉辦宴席的大廣間,白日可在此眺望河岸秋芒迎風搖曳,夜間伴著遊河小船的點點燈火,更加襯托出宴席間藝妓歌舞的歡樂氣氛;原先二樓連接堤頂的木橋新建為水泥構,並安以石材裝飾橋面,作為高級料亭中氣派十足的迎賓通道;此外,還擴建加蓋了離屋與獨立別館,用來招待重要官員或賓客,雖地勢低於堤防無法一覽新店溪河岸美景,但他們在開闊的草坪周遭遍植花草、松木、榕樹等,以及由白砂枯石、水池涼亭建構出精緻的日式庭院,甚是風雅。

然而這般榮景到了太平洋戰爭期間戛然而止,紀州庵停止營業成為傷患的臨時處所,1945 年日軍戰敗,此處又變成日人遣返回國前的暫時居所。日治時代的終結,彷彿演了一半就喊停,道具都還在台上觀眾卻全都散了,風光近半世紀的紀州庵料亭時代就此結束。戰爭結束國民政府來台,紀州庵的命運就像許多日治建築,由國民政府收編後分配給公家單位的眷屬使用,分割改造成一戶一戶的公家宿舍,紀州庵又轉為生活居住的功能型態。而更令人遺憾的,兩場祝融之災竟於 1996 年燒掉了本屋,隔兩年 1998 年又燒掉了別屋,所謂的紀州庵只剩下現今所存的「離屋」,當時的狀態已殘破不堪,鐵皮屋頂底下破舊屋瓦造成的嚴重漏水也帶來樑柱的腐蝕問題。所幸透過台大城鄉所與民間力量推動,除了保存台北老樹的生態議題,還意外探索到川端町區域與文學的連結性,促使台北市政府於 2004 年將紀州庵僅存的「離屋」建體列為市定古蹟,除了在 2014 年完成整修開放,並於一旁加蓋了「紀州庵新館」,整個場域化身為「紀州庵文學森林」,成為台北市第一個以文學為主題的藝文空間。

從新店溪天橋上看下去,整修後的紀州庵重新覆蓋上黑瓦,外觀修復為咖啡色的雨淋板與白色夾竹灰泥牆的壁面,是一個狹長型的南北向木造一層樓建築。靠河的這一頭有個長廊,本屋還在的料亭時期,穿著和服的女服務生便是引領著重要的貴客,沿著長廊進入庭院造景的離屋饗宴,而今建物入口改至西側中段,脫鞋著襪後便可進入參觀。離屋內部是一個約六十帖大小的長型宴會廣間,兩側各夾以逾三公尺寬的連通緣廊,端送杯盤忙碌的服務生過去曾在此穿梭,現在則是來此遊客最喜歡的留念拍攝點之一,尤其是面向文學森林綠地的一側長廊,親朋好友坐在邊上雙腿懸空晃啊晃,夏日裡一邊聊天吹風,一邊欣賞綠地庭園景致,相當愜意。館內四處放置了說明紀州庵歷史與修復過程的說明,儘管最壯觀的本屋與離屋已不存在,但從這些說明描述即可遙想當時風光:餐飲酒水加上遊租船賞景、現撈香魚烹煮、藝妓歌舞、和式庭院等,提供了十分完整又多元的服務項目。

雖說上述的景象已不復見,然而一旁新蓋的三層樓新館同樣也是一個具多功能的場所。經營單位將文學主題帶入後,同為紀州庵整建計畫中一部分的紀州庵新館,將紀州庵由「餐飲業」帶入「藝文業」,一樓以書店為主,也有提供茶水餐飲,二、三樓則是座談空間、展場與小劇場,讓藝文活動持續為紀州庵注入文化能量,門口旁擺放的展覽活動與文宣,也進一步展現這個區域著眼於歷史古蹟、生態保存、文學地圖等不同的發展面向。

紀州庵從高級料亭到員工宿舍再變成地方文化館,每一次身分轉變都呼應這不同時代的政治與社會事件,讀著紀州庵的故事也彷彿看了一部分的台北都市演化史。回顧紀州庵的曲折身世,不管是引以為鑑或是當成推動古蹟保存的成功典範,這個差點被剷除作為停車場的古蹟,以其近百年的歷史累積,相信還有更多故事尚未被挖掘,我們期待未來還會有更多的資料被找出來,讓人們對它的認識也更加完整。

IMAGE

長廊的後頭原本是華麗的紀州庵本屋,可惜於 1996 年燒燬,如今只能全憑之前留下不多的歷史照片想像。

IMAGE

整修時在牆中發現許多日治時代的請假公文,上頭著名了時間日期事由等,請病假的還有看病的醫院資訊等,可一窺當時的機關制度之完整。

名詞解釋

雨淋板:日治時期引進台灣,將木板以水平方式並置排放,一層層重疊後再釘在牆上形成一道外牆,具防水和隔熱的功能。

紀州庵文學森林

書店、喫茶、展演紀州庵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同安街 107 號
聯絡電話:02-23687577

紀州庵古蹟
開放時間:週二~週日 10:00—17:00

紀州庵新館
開放時間: 週二~四、日 10:00—18:00,週五~ 六 10:00—21:00
建成年代:大正六年(1917 年)
屋齡:98 年
原來用途:高級料亭、遣返前日人暫時居所、公家宿舍、藝文展演空間
歷任屋主:平松家族
值得欣賞的重點:雨淋板、連通緣廊、廣間

 

《老屋顏》
作者: 辛永勝、楊朝景
出版:馬可孛羅
出版日期:2015. 04. 04

#老屋顏 #書籍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資料提供馬可孛羅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