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城旅人的漫步】擁抱前人閱讀的記憶與溫度──《書城旅人》李亞臻與永樂座書店石芳瑜對談二手書店的經營與未來
唐山書店老闆陳隆昊說,實體書店走到了「典範轉移」的時刻。過去那套把書擺在店裡、自然有人上門來帶走的邏輯已經走不通了,這幾年,他都在思考下一步的書店應該長成什麼樣子,而石芳瑜開設的永樂座,或許就是解答之一。
2011 年,石芳瑜頂下在泰順街的舊書店,成立了永樂座,爾後經歷兩次搬家,才落腳溫羅汀、羅斯福路三段的現址。書店也從純賣二手書,逐步拓展至寄賣獨立出版品、兼賣文學和社科類新書,現在更成為出版社、學生社團辦活動的重要據點。
二手書,是有溫度的
永樂座的現況,是石芳瑜不斷嘗試,才發展出來的書店綜合體:二手書、新書、活動空間,缺一不可。因此,當她讀到海伊書鎮創辦人布斯在《書城旅人》撰寫的推薦文提及二手書和新書的差異:「新書的成敗仰賴作者的宣傳與行銷,它屬於國內經濟的一部分;二手書的傳播則重視作品本身的內涵,並且能夠達成國際間的經濟交流。換言之,新書是為了彰顯作者自我,但二手書才能真正彰顯作者的智慧。」第一直覺就是部分同意。
(永樂座書店老闆石芳瑜)
熱愛閱讀的李亞臻則說,「書」絕不僅僅是文本,還包含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對話,「二手書是有溫度的,上面會有層層疊加的東西。我最喜歡一打開書封,看見上頭寫了哪一年、在哪間書店買下這本書,或是前任主人手寫的讀書筆記。這些讀者足跡,讓人無法控制地想要收藏入庫。」這就是二手書無可取代的價值:因為這世界上,只有「這一本書」擁有這些紀錄和氣息,沒有哪個版本和它一樣。
不過,她在探訪海伊書鎮時,也觀察到布斯開始跨出二手書業,如同現在的永樂座兼賣新書了。「不論在哪個國家,二手書的取得都愈來愈困難,海伊鎮也是。相較於當時在戰後時期,各地出清書籍存貨,容易收進大量的書籍和珍本,布斯才能站穩腳跟。面對現在收書成本高,珍本難以取得,即使覺得新書是出版社的炒作和話題,他也逐漸接受書店要賣新書的現狀。」
兼賣新書,提高流動性和新鮮感
石芳瑜進一步解釋新書對於書店的意義,「如果關心出版整個產業,就不會只在乎下游的利潤。我更希望和產業的上游有連結,藉由銷售新書,去了解整個出版業的各項環節。所以現在也會和出版社合辦新書活動,讓更多人認識永樂座,做出書店的特色。」
其實,永樂座一開始只開放獨立出版品寄賣,像是個人詩集與其他文學創作,「因為我是寫作者,特別想鼓勵華文創作。」後來慢慢做出口碑,出版社想來談合作,她就特別挑選台大學生較常購買的類別,設立出版社新書專櫃,像是八旗、衛城和左岸出版的書,都能在這裡買到。「雖然賣新書就要很現實地配合折扣,利潤也非常低,幾乎是不太能賺錢,但新書可以維持書店的新鮮感,吸引人們願意時時回來店裡看看,避免因為二手書流動性太低,久久才上門。」
她說,流動性是經營二手書店的一大痛處,「做二手書你就要敢收書,一直進新貨,讓架上的書時時有變化。如果每個禮拜書櫃面都差不多,讀者短時間內就不會再來了。」不過,因為永樂座在二手書業起步較晚,收書相對困難,以前書架一度還塞不滿,到現在才稍微好一些,「二手書店最後都會做到『四庫全書』啦!」
(《書城旅人》作者李亞臻)
「對讀者來說,二手書真的缺乏變動性,倒是新書能讓店裡有新的風貌。」李亞臻印證了石芳瑜的看法,她每一次走進新的二手書店,會細細地從第一櫃看到最後一櫃,把架上的每一本書都掃視過一遍,「如果前幾次來都沒看到新增的二手書,我下回再來應該就是半年之後了。」
二手書的經營,大家都還在嘗試
為了避免讀者逛到疲乏,「我有考慮要每半年整理還在架上的書,特價出售。畢竟不賣掉,那些放久的書,還是會一直擺在那裡。」石芳瑜說,茉莉書店是很好的例子,針對賣不動的書做三本一百的特價專區,提高二手書的流動性。
除了特價,李亞臻也提供國外書鎮經營二手書的方法。大多數老闆都會為書籍做小檔案,在書封一翻開的地方就讓你看見書況、哪一年購入、前任主人等資訊,如果更用心一點,還會寫下老闆的評語,「這是很有趣的做法,等於把書店的印象和觀點投射在每一本書上,拉近和讀者間的距離。」
另外,有些老闆選擇專門收特定領域的書,像是有針對偵探小說、詩歌或是地圖的類型書店。「店主人選擇的主題,就是書店行銷的最大動力,全世界只要對這些類型書有興趣,就會自動和他們聯繫,等於是經營了一個社群。雖然這些是二手書,但讀者並不在意,他們都是為了主題而來的。」當然,還有些書店會兼賣周邊商品,例如馬克杯、明信片、貼紙來支持書店的營運。
石芳瑜坦承,因為太晚進入二手書的市場,永樂座的書量不足以構成一間類型書店,不過她有努力針對文學這一塊,多進相關書籍,努力做推廣活動,希望能發展出這間店的特色。現在看起來,文學也的確成為永樂座給人的印象。「店主人還是要從自己擅長的東西出發,雖然我的收書量比不上大型二手書店,但我對近代文學的掌握和理解還是有點信心,就會以此為主。」
對上網路平台,實體仍有優勢
隨著科技發展,網路書店和電子閱讀也對二手書店形成嚴峻的考驗。不過,身為書店主人的石芳瑜並不絕望,「書店經營者不能忘記,你還有個無法替代的空間。你要如何運用這個空間,讓讀者和書能夠產生連結,創造人與人之間的溫度?」因此,永樂座願意和出版社合作,請作者來店分享新書,讓文字和書本的兩方有相見的機會。「現在我還賣起黑膠唱片啦!如果你想買,就會願意來現場試聽看看。」石芳瑜總是努力為讀者們找個理由,讓他們願意離開家門,來上店裡一趟。
李亞臻也同意「空間」是二手書店不可抹滅的價值,人與人有機會在空間裡互動交流、談談彼此喜歡的書籍,是何等美好的事。而對賣書人來說,二手書店也有更實際的意義。假如想要用網路平台賣二手書,必須先把書一本本放上去,再等待有緣人來下標訂走,「我曾經有本書賣了兩年,才有幾十塊錢的進帳。」她認為,對於急於變現,或是討厭麻煩的人來說,二手書店顯然是更直接的選擇。
獨立書店的風潮,仍在繼續?
這幾年因為文化部的補助和政策扶植,石芳瑜觀察到台灣獨立書店的生態變得活潑多元,「非常感謝政府幫助,但書店經營還是要自己努力才行。」她相信,光是感嘆書業蕭條,請讀者回頭拯救獨立書店,對書業來說絕非長久之計,「自己的書店自己救,我們現在開始做『獨立書店協會』和『友善書業合作社』,就是希望運用合作結盟將獨立書店串連起來,一起去改善出版業的生態。」
書籍是極特殊的商品,不管在哪一個通路購得,本質上都沒有太大差異。因此,消費者多會湧向大量折扣的通路購買新書,對小書店來說,不打折似乎就沒有生存空間。但是小型書店的批書量低,可談到的進貨折扣遠不比連鎖書店,永遠站在劣勢。「合作社的目標,是要呼籲外界支持統一訂價或是批發價,當售價變得稍微公平,不會和連鎖書店差太多,你再鼓勵消費者來買才合理,不然誰會想違背人性,挑貴的買呢?」
當顧客不上門,小書店經營不下去,「訊息可能被連鎖集團把持,多元性就會走往統一。但閱讀最美好的,不就是能看見不同的聲音嗎?」石芳瑜說,獨立書店會努力保有自己的樣子,讓這個社會保持各種的看法和見解,「這就是獨立的意義。」
作者:李亞臻
出版:二魚文化
日期:2015/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