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女性影展|《南亞的新娘》:緊湊故事背後深深的控訴

2015 女性影展|《南亞的新娘》:緊湊故事背後深深的控訴

作者張硯拓
日期07.10.2015

十歲的小贊娜問媽媽:「媽媽,我的婚紗也會這麼漂亮嗎?」她舉起那紅色圍巾,開心地繞在頭上像個待嫁新娘,「媽媽,我碰得到彩虹嗎?」「彩虹?那是仙子的鞦韆!」「那我也是仙子,我可以坐在彩虹上~」母女倆越笑越開心,絲毫沒有聽見爸爸正在門外呼喚,而且聲音越來越近。這時候鏡頭轉向門,門把無效地來回轉動著,顯示門外的一家之主有多麼著急,接著突然⋯⋯「碰!」

他竟然把門撞開了。這位父親進到房內,鏡頭再轉回來,剛剛笑鬧的母女,變成一只錄音機,原來那些聲音都是幻象。

我還記得,在《南亞的新娘》看到這一幕,真的眼睛一亮。那一亮,不是因為這調度多麼神奇,也不是因為一部「南亞」電影竟然出現十分好萊塢的敘事語言、場面設計,而是這樣一個計謀,意料之外殺到眼前,嚇傻了那位父親,令他氣急敗壞。這一切,正是這部片的隱喻:在難以撼動的傳統面前,出其不意,回手反擊。

《南亞的新娘》是部巴基斯坦電影。故事的女主角拉琦是小贊娜的母親,她們住在偏遠的山區,她的丈夫道拉罕是村落的領導人物。然而開場沒有多久,為了平息和另一個部落的紛爭(「你們有七個人死了,但我們這邊呢,也有十個人喪命!」)他答應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對方,那年紀看來比他還大一輪的族長。這個女兒也就是小贊娜,才十歲而已。

在許多開發中國家——其中尤其巴基斯坦,更尤其落後的山區——「童婚」仍然是很嚴重的問題。故事裡,拉琦本身就是這項傳統的受害者,她在十五歲那年被嫁到大她許多的丈夫家,從此自由渺茫,人生無望。童婚的生成與維持,有很多文化和經濟因素,在這些區域裡,更常是源自於家族的衝突:童女被當作財產,她的未來人生成了抵罪的象徵,甚至在表面上,這是「化干戈為玉帛」的和平盟約,實際上卻被視為「仇族代替品」,在夫家受盡凌虐。

所以這是一部控訴的電影。這是一部求救的電影。

從開場沒多久的一個鏡頭,就能看出此片的敘事目的:畫面上是家裡,拉琦在左邊藍灰色的廚房,隔著牆壁的右半邊,道拉罕在土黃色的臥室裡歇息,愁容甚凝,卻姿態倨傲。至此,我正驚訝這有趣的跨房攝影切割,清楚的視覺幻術,卻看妻子一伸手,就穿越到右側了——原來眼前擋著的,根本不是牆壁,而是一根柱子。亦即:根本不必有形的切隔,男女的生活領地和權責,無形地壁壘分明。而我們的眼光與偏見,亦然。

從這樣的不平等出發,《南亞的新娘》讓它的女主角拉琦因為不願女兒重蹈自身遭遇,而選擇逃跑。這一跑不得了,雙方(盛怒加倍的迎娶方/尊嚴掃地的嫁人方)都派人追擊,誓將活捉她們,以死(或可想而知更殘暴的羞辱)懲治之。自此,母女倆亡命公路,幸而遇上浪人司機,電影轉入有點喜趣、但不脫緊張的你追我逃類型,有惡人,有莫名被捲入者,也有心軟的好人。就一部冒險片而言,《南亞的新娘》是套路單純的,但配上你我不熟悉的文化樣貌,對懸疑幻覺的操縱和刺激氣氛的掌握,加上巴基斯坦讓人驚豔的美景,亮點和可看性真的不少。

或許台灣觀眾不會知道,巴基斯坦(不是你我一定搞混過的巴勒斯坦!)可是世界人口第六多的國家,有一億七千七百萬人,是世界第二十五大經濟體。在這樣的國度,卻有數據顯示近三分之一的婚姻發生在女方未成年,也就是不滿十六歲的年紀。這現象的背後,是深深刻印在傳統文化中的性別不平等。女性被視為財產,她們的「貞操」被近乎偏執地強調,再加上傳統部落中對名譽、尊嚴等等概念的執著,前者讓女孩變成「越早嫁出去/越早娶進來越安全」,後者則讓這「婚姻權」成為家仇血恨的解套籌碼。

再加上,不可諱言的是,對貧窮人家而言,養一個(將來嫁出去也變成「別人的」)女兒的教育費和吃飯錢都是開支,能早早送人也好。這一來成了惡性循環,女性越是弱勢,越沒有能力為自己抵抗,甚至不會意識到自己受壓迫。荒謬的是,這一類傳統早在將近一百年前,就被明文寫進巴基斯坦的法律禁止了,然而當地法治系統的貧乏、無力、腐敗,加上部落長老會議(亦即,一群保守迂腐的父權代表老男人)的裁決和執行力,在彼區域的深刻難以動搖,在在形成了阻力。

再放大來看,其實童婚現象從南亞到中東,到中南美洲,到大部分非洲地區,都仍嚴重。在台灣的我們也許無法想像,但「每三個女孩就有一人在十八歲前出嫁」是開發中國家的普遍現象,絕對數字是全球每年一千五百萬人,這造成世界上有七億女性都是童婚的當事人——請注意全球也才七十億人(其中一半是男性),已婚者更只佔一部分——這數字如果不處理,到了2050年會變成十二億。甚且,童婚不只是剝奪人權、自由意志與未來性,還有個「致命」的結果:在許多貧窮國家,過早懷孕以及難產,是十五到十九歲女性的首要死因。

回頭說電影。在巴基斯坦受教育攻讀數學、物理、資訊科學的本片導演阿非亞.南森尼爾(Afia Nathaniel)在紐約拿到電影學位,回國拍攝了一系列短片,也成為帶起巴基斯坦獨立電影新浪潮的人物。來到《南亞的新娘》,她透過熟練的電影語言搭配出色美學,如藍天襯托著黃葉、純潔明亮的石子路、洞穴裡神話似的光,傳遞母國的美麗給世界,更趁勢吶喊這個文化的嚴重問題。事實上,本片得以代表巴基斯坦參加奧斯卡外語片競賽,就意味著某種程度上,這是官方對這議題的表態吧!

而正如前面所說,那母親急中生智、騙過丈夫的一幕,正道出了故事核心的意義:女性的自覺和自救,是改變現狀的最重要契機;而科技知識的運用,則是這時代反抗暴力的最佳武器。再放大從拍攝的格局來看:藝術創作,當然是有效的發聲管道。

而電影的名字《Dukhtar》意即「女兒」,說出了那不斷輪迴的核心:是對女兒的愛讓母親衝破體制,卻也是對母親的眷戀(身為女兒的心情),牽引著後半故事的方向。唯有意識到女兒和自己的連結——不論為母或為父者——並從扭曲的傳統價值中覺醒,才能真正打破這些陋習。

2015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Women Make Waves Taiwan

10/9~10/18 光點華山電影館

⊙套票組
每套 999 元,可兌換 6 張電影票券、8 樣獨家贈禮!
銷售期間: 9/5(六)13:00 - 10/08(四)
劃位期間: 9/5(六)13:00 - 10/18(日)

⊙單場票
銷售&劃位期間:9/5(六)- 10/18(日)
銷售&劃位地點:ibon 售票系統、女性影展辦公室(僅限 10/8 以前)、光點華山電影館-女性影展售票處(僅供影展期間) 

其他詳細資訊請上女影官方部落格

【張硯拓
1982 年次,曾任資訊軟體工程師、產品企劃師,現嘗試寫作。經營部落格【時光之硯】多年,文章以電影心得為主;信仰:「美好的回憶就是我的神。」

#女性影展 #性別 #張硯拓 #巴基斯坦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張硯拓
圖片提供2015 臺北國際女性影展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