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廢墟重生:展覽空間次日 morrow morrow

自廢墟重生:展覽空間次日 morrow morrow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16.01.2017

很難想像,次日 morrow morrow 在幾個月以前還是廢墟,在熱鬧的信義區,靜止了超過 30 年。

2016 年,Yenn、小個、Lai 三人接手改造,活用設計所學,將一片荒蕪變成簡約素雅的展覽空間,迎來兩場展覽,和一場男裝品牌 Family Sale。隨展覽變化的擺設和陳列,還吸引鄰居登門探詢,說前不久還像是花店,怎麼過幾日就變成服飾店了?

那間有木瓜樹的小房子

他們在信義區租屋和生活,幾乎是靠著「本能」注意到這間老屋,稱它為「有木瓜樹的小房子」。「一開始,我沒有想過要擁有這裡。只是覺得這棟房子非常特別,它的左右兩側,都經過都更重建,就只有它被留下了,維持著老屋的樣貌。」Yenn 說,老屋成為他們生活中的話題,尤其是那一棵倚著牆賣力生長的木瓜樹,特別惹人憐愛,讓人時不時想繞來探望,確定是否安好。

看得愈久、情感愈濃。捨不得老屋被靜置,讓他們決定上網「肉搜」屋主,從地址開始,一路查到地號、建號、地籍謄本,好不容易取得房屋所有權人資訊,又怕貿然拜訪太像詐騙集團,就委託房屋仲介幫忙接洽,終於找到屋主本人,提出租屋需求。原來,這間房子曾租給資源回收場,之後就完全靜置,屋主從沒想過竟有人找上門,帶著改造企劃書,主動求租,簡直是都市奇談了。

故事說到這,正以為要步入美麗的房子、美好的未來,卻在他們首次踏入屋內時,出現轉折。

房屋的大門被垃圾堆滿,垃圾種類無奇不有,彷彿預告改造的艱難,屋內牆面斑駁龜裂,屋頂和陽台的圍牆也受植被侵擾,就連他們一心嚮往的木瓜樹,都是種在隔壁鄰居家。最麻煩的是這裏沒水、沒電、沒瓦斯,要聯絡主管機關重新裝設。「光是重接電力就卡了近四個月,我們重新畫配電圖,送交台電核可,之後再請他們幫忙牽電,來來往往溝通真的很累人。」為了確保屋體狀況堪用,他們還親自動手做了結構測試,並製作建築模型和結構技師共同商討改造的幅度,捨棄各種美麗但已經損壞的牆面和隔間,補上許多細樑,強化房屋的安全性。

這一連串的改造和重建,持續將近一年,他們仨也吵了一年。因為都是唸設計科系,對美感和生活品質各有要求,「我們連馬桶買哪種都可以吵!」小個語氣略顯誇張,「廁所的水龍頭要哪種款式?場內的燈光要什麼顏色?軌道燈該離牆面幾公分?每個細節,都會有堅持和妥協。」後來,他們學會在僵持不下時,擲硬幣決定,「次日」才得以真正落實。

設計和藝術新鮮人的落腳地

身處藝術和設計圈,他們發現友人總是缺乏資金和資源,沒法做出足夠的作品,進入適合的藝廊、空間和店面。而次日只有 20 多坪,極適合承接藝術家和設計師的新手村任務,以小量的作品和商品,策劃出屬於自己的展覽、店鋪和活動。如果有南部的選品店想要來北部銷售,也能來此做短期的快閃商店,以較低的成本拓展北部市場。百般思量後,決定將次日規劃為展覽空間。

剛開幕不久,次日的樣貌還沒有完全定下來。隨著不同的展覽需求,仍在持續「生長」,增加不同的設備,像是投影幕和畫軌,就是開幕後才慢慢加上去的新夥伴。「我們不確定展覽空間究竟應該具備哪些條件,打算用隨機調整的方式,慢慢補足設施。」Yenn 正在接洽新年度的策展單位,也歡迎和不同的團隊合作,「大家一起思考這個空間還能變成什麼模樣,是非常好玩的事。」目前,次日保留了二樓作為客房,盤算著有天要啟動藝術家駐村計畫,找更多有趣的人來活化這棟老房子。

整段訪談,次日的團隊都帶著輕鬆平和的語調,回憶那些外人聽起來驚濤駭浪的改造,而談起開幕之後的計畫,也有種「慢慢來沒有什麼不好」的從容感,完全符合他們對於「次日」二字的詮釋:一覺醒來的第二天,太陽依舊升起,生活依然充滿各種平凡小事,就是這一個又一個的次日,堆疊出你的人生。既然人生這麼長,放慢速度又有什麼關係?

#空間 #morrow morrow #次日 #藝文 #設計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Layu
圖片提供次日 morrow morrow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