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路上觀察:Instagram 裡的霓虹燈、監獄體,以及最悲傷的告示牌

香港路上觀察:Instagram 裡的霓虹燈、監獄體,以及最悲傷的告示牌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27.04.2021

想念香港的時候,我就去吃茶餐廳。有次在 Instagram 上打卡小吃:豬腸粉、叉燒包、檸檬可樂⋯⋯,卻收到香港朋友來訊:「我也好想吃,好久沒吃。」那是 2020 年夏天,隨著疫情升溫,香港政府發佈限聚令和食肆禁令,從「晚六朝五」禁止堂食(內用)到全日皆禁止。身為香港人的他,開玩笑說自己快想不起餐蛋麵的味道。

全日禁堂食的政令,讓許多沒有與外送平台合作的小店、老店經營不善,只能倒閉。我想起 2019 年,反送中運動持續,在港片迷心中佔有一席之地的中國冰室突然宣佈歇業。當時蘋果新聞為報導這則快訊,在冰室落址處採訪一位 65 歲的老熟客。聽聞消息,他說:「他們不做,都是時代淘汰,在這個世界是無辦法了。」——無辦法了,這句話說得無限唏噓。

無法抵抗「消失」,香港這座城市,隨時都有熄滅的霓虹燈和被推倒的老唐樓。有些地方再也回不去,但我不能停止喜歡那些香港場景,當實體的身份被剝除,體驗也是雲端的。後來,除了茶餐廳,我開始沉迷於 Instagram 上的香港小旅行——

香港街頭百景

城市字記

「記錄正慢慢死去的香港。」

如何辨識一座城市?人們憑藉大街小巷的文字確認地標,種種符號都是生活經驗的烙印。台灣招牌妙在萬年不敗的諧音哽,香港招牌的精彩是各種楷書、隸書的變體。

本帳號接受眾讀者的投稿,在頁面上留下香港各式字體設計。帳號主人貌似也是個設計人,bio 欄上還留有插畫與微縮模型的分身。版上的貼文底下不時能見到字體同好現身分析筆法的橫豎撇捺,有「高手在民間」意味的貼文更是精彩:熱炒店門口的手寫菜單,對不齊的排版隨性可愛;停車場入口的噴漆,歪扭程度透露一種情非得已。標準字愛好者有幸看到,會幸福吧。

另外,記錄下香港字體的帳號還有⋯⋯

文字師 歐陽昌

今年 65 歲的歐陽昌以北魏體變體的真體字書法聞名。沒看過本人,但你或許看過他的字,香港許多招牌都是出自於他的手筆。

歐陽昌,與他在北角錦屏街的字體攤位。

當真體字遇上《千禧曼波》。

李伯伯街頭書法復修計劃

香港街頭書法家李漢離世前留下大量墨跡,其字也曾廣泛出現香港街頭巷尾。2020 年,其字體正式面世,成為香港第一款來自街頭書法家的手寫字體,名為「李漢港楷」。

Prison Gothic 監獄體™

過去,在道路上輕而易見的香港路牌都由在囚人士手工製造。隨著時代轉變,路牌的設計已被電腦給取代。九〇後字體愛好者邱益彰發起「監獄體再現計劃」,希望盡可能將這些逐漸消失的「異體字」重製成電腦字型,將特別寫法保留下來。

The Story of HK Neon Signs

霓虹燈作為香港獨有的視覺語言,近年來卻有不少霓虹招牌被政府部門以結構安全為由拆走,使得燈管製造業逐漸式微。在完全消失之前好好看一看吧⋯⋯本帳號低調到無法辨識作者資訊,只用近 400 張照片的篇幅紀錄有趣的燈牌,讓新的、舊的與仿舊的設計在此交匯。沒有高畫質,也不走藍紫濾鏡的《銀翼殺手》路線,卻能感受到帳號主人對霓虹的深情。

City Poetry 城市詩意

移居到香港的法國攝影師 Romain Jacquet Lagrèze 將相機對準這座城市五花八門的招牌,其攝影計劃之一「City Poetry」截取招牌上的單字,再將這些字重組成新的語句。Instagram 版面三張圖為一組的排版形式,更放大了這種拼字樂趣:愛香港、不平則鳴、廣東話⋯⋯,被拆開的字,重新團結在一起,有了新的意義,或許也是一種「be water」精神體現。

閘誌

除了招牌以外,在這個時代,閘門的塗鴉設計,也是你認識香港的切角之一:

 
 
 
 
 
 
 
 
 
 
 
 
 
 
 

閘誌(@magatezine)分享的貼文

出現在旺角的「維尼翠翠」。你知道「翠」字為何是微博新晉「違禁字」嗎?自己去查。

 
 
 
 
 
 
 
 
 
 
 
 
 
 
 

閘誌(@magatezine)分享的貼文

特此註明:不是林鄭。

HK tone

如果香港是一種材質,會呈現出怎樣的 Pantone 色票?我們或許沒想過時代廣場、海鮮酒家和熟食中心能成為一種「色彩」。帳號主人拍下香港各地的牆面和地面、搜集成頁,霸氣命名:這是一種新的色票,名叫香港。

 
 
 
 
 
 
 
 
 
 
 
 
 
 
 

HKTONE(@hk.tone)分享的貼文

柴灣土地公廟

 
 
 
 
 
 
 
 
 
 
 
 
 
 
 

HKTONE(@hk.tone)分享的貼文

葵昌中心

香港樓梯舖

「樓梯舖的故事,為什麼這麼難說?直至現時,針對香港樓梯舖的研討零星,暫未出現較全面和深入的統計及研究,這是故事難說的原因。」

香港獨特的風景之一——樓梯舖,也稱梯底舖。戰後,香港唐樓的樓梯設計有所轉變,通往一樓的樓梯有了比較大的空間,於是成了小商戶做生意的天地。

這個帳號截至目前為止,搜集了從土瓜灣到青山道許多樓梯鋪的介紹。用實景結合插畫,給一間店家三篇貼文的篇幅,其中包括店主的訪談、商店歷史的梳理,也講述了舖位如今面臨到的問題——即使店家擁有業權,仍會遭屋宇署發出清拆令。在 bio 欄裡,還有帳號主人建立的香港樓梯舖地圖,按照地區和類型的分類,真的太用心。

香港路上觀察

香港燒賣關注組

「成立目的是召集燒賣愛者及關注燒賣質素和價錢升幅。」

路邊的野花不要採,路邊的燒賣可以都吃吃看。本帳號分類顯示:公會。愛燒賣的勇士們,憑會友證去多間小食店還享有「燒賣多一粒」的尊爵待遇,太讚了吧。

愛燒賣愛到出了一本「圖解燒賣」,帳號主人 a.k.a. 會長本人如何評鑑好燒賣?除了味道、口感、醬汁、賣相、價錢做星級評價,透過種種向度評出最後的總分。還有一個最終打分,想得到 25 滿分需要克服重重關卡。如果懶得爬文,限時動態精選還整理了 20 分以上的好燒賣;要測試魚肉鮮不鮮,會友們還請到 #魚肉檢測器 貓貓們來評(試)審(聞)。一滑到底清一色的黃色燒賣療癒眼胃心,值得珍藏起來待日後踩點。

高分燒賣示範

低分燒賣示範

渠王

塗鴉和商標作為地方上的集體回憶:台北有大腸王,高雄有陳財佑,香港有渠王。根據維基百科記載,渠王原名嚴照棠,為了供養四名子女讀大學(好 detail!),他開始在街頭大量油漆「渠王通渠免棚 92263203」。這個白色記號遍佈全港,成為香港素未謀面、卻人人皆知的存在。甚至在 2008 年,還有攝影愛好者舉辦「尋找渠王」的抓拍活動。

現年七十多歲的渠王也在去年開通自己的 Instagram 帳號,渠粉聯繫不用打電話,限時動態天天都在上演「尋找渠王」。前段時間推出的渠王週邊 T 恤,被許多年輕人穿在身上,民常風景被闡述、梳理而成為一種新的文化,怎麼...有種...既視感...檳友..順啦...

渠王,與他的油漆。

渠王同款T,來一件?

MTR Fashion、MTR Sleepers、香港路人中心

不搭港鐵,也可以關注港鐵上的流行。

MTR Fashion 挖掘素人乘客的魅力:穿著「Just Do Not」的衣服、快跟大腿合而為一的肉色豹紋褲襪,和透明手機殼裡一張寫著「充滿希望」的字條⋯⋯,地鐵因為反送中運動成為香港人的難言之隱,如今看香港地鐵,有些堅持還在發生,有些時尚還在萌芽。

要充滿希望唷。
 

Nobody-gets-hurt
 

姐妹站(我自己說的)MTR Sleepers 惡趣味拍下香港人累累的瞬間。有些睡讓人共感強烈,有些實在睡得太危險。路上觀察的潛規則:如果在貼文中看到你的家人,請不要相認。

誰的人生沒在月台睡過幾次?

(努力生活的 me)

這一 part 還想推薦我愛看(但很久沒更新的)香港路人中心,你問我酷在哪裡?其實我也說不清楚。不覺得這些「生活 ing 」的抓拍特別美嗎?

雖然完全不懂這什麼意思。

只要有心,整座城市都是你家沙發。

後巷觀察員、香港小心地滑鑒賞

關注許多台灣、日本和香港的路上觀察帳號,爆笑風景多,唯有香港的氛圍有點不同。當香港景致飛速消失,在這片破壞之中,有些人還沒放棄,還在發聲。

後巷觀察員貼文不多,幾則後巷軼事卻頗有餘韻:

Hang on there, HongKongers.

現實版 Facebook 千字文。
 

無標貼讚喔。

如果說金燕玲每天被不同歌曲傷害向人們示範了香港人聽什麼歌都想痛哭;「香港小心地滑告示牌鑒賞」則告訴我們,香港的告示牌有可能是全世界最悲傷。

帳號主人形容油桶製的告示牌:「面對『被消失』的命格,在慘酷又空洞的價值觀荒流中,棄物於無聲,成為世界的殘餘。」;後巷觀察員則拍下「嚴禁標貼」警示旁,有人草草寫下的「天滅中共」。黃色告示牌的哀愁、後巷裡對命令的反抗⋯⋯,這些雞毛蒜皮之事,有種自嘲的詼諧。誰能再說後巷歸後巷,政治歸政治呢?種種懸而未解卻無法道出口的期待、憤怒,在巷子裡、商場中,悄悄開出幾朵異色的花。

香港人的「Happy」Halloween。

也是 2019 年,Instagram 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許多號召延續、護衛香港本土文化的帳號,極大多數是由九〇後的年輕人經營,他們用自己擅長的方式,在日新月異的社群上,持續闡述著對香港的愛。

忘記曾在哪裡看過這麼一句話:「回顧一刻,即是瞻仰遺容。」對香港來說,「懷舊」這件事更接近一種別無選擇,但這些路上觀察的 Instagram 卻提醒了我:看著香港時,記得拿下太過悲傷的濾鏡。無論如何,要相信這座城市有他堅韌的生命力。

最後想分享我最喜歡的「點解」給你:不要停止提問,不要停止感受。

 
 
 
 
 
 
 
 
 
 
 
 
 
 
 

點解(@dimmgaai)分享的貼文

為什麼有錢才有得住?

 
 
 
 
 
 
 
 
 
 
 
 
 
 
 

點解(@dimmgaai)分享的貼文

為什麼不多點照顧自己?

 
 
 
 
 
 
 
 
 
 
 
 
 
 
 

點解(@dimmgaai)分享的貼文

為什麼這一切都這麼虛構?

#香港 #Instagram #攝影 #社會紀實 #文化研究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曾勻之
攝影黃詩婷
責任編輯李姿穎 Abby Lee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