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TIDF|《庭中有奇樹》:那一場大火發生前,他剛好拍下那些人​

2022 TIDF|《庭中有奇樹》:那一場大火發生前,他剛好拍下那些人​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05.05.2022

2021 年 10 月 14 日,高雄的城中城大樓發生火災, 46 人不幸喪生,是台灣戰後史上死亡人數第二高的火災。幾乎所有鹽埕人、高雄人都熟知的地標性荒蕪大樓,瀰漫著被歷史遺忘的將死氛圍,卻在深夜猛火裡結束地突然。一場大火燒出對於老舊建築及都市更新的檢討,但在究責聲浪之中鮮少有人能回答:什麼樣的人,會選擇寄生一座危樓?

導演曾威量拿起攝影機進入城中城時,恰好是大火發生的兩個月前。

位在高雄市鹽埕區的城中城大樓,1980 年建成後一度是風光的辦公大樓兼百貨商場,直到 1989 年高雄地下街火災,商圈移轉,鹽埕繁華漸落,城中城的商場也逐漸停擺,2001 年商辦全面停用,原先的辦公室被分隔為分租套房,三不管的邊緣地帶收容上百個流落的生命在此安家。

IMAGE

談起最初拍攝城中城大樓的動機,曾威量說,只是希望人們日後搜尋城中城時,不再只有「鬧鬼」、「高雄第一鬼樓」這樣的結果。

《庭中有奇樹》開頭以老者的行走步伐,帶領觀眾走進這棟破敗大樓,導演以其招牌的無言鏡頭,走過一個又一個對住戶的靜止凝視。雖說是紀錄片,但電影略過日常生活的碎片,鏡頭裡,居民們沒說自己的故事,只是端坐沉默不語。然而在那不悲不喜的面孔之中,觀眾自然能夠透視生命背後承載的傷痕和情感,不需語言,就能連結鏡頭前後、大樓裡外的他們和我們,如同蔡明亮《你的臉》當中的特寫臉龐,凝視之間,橫生悲憫。

他拍攝表面,但對大樓住民的關照卻不止於表面——鏡頭之外,曾威量用大量時間傾聽了每一位居民的生命故事。他事後回顧那些對話,言談間居民們聊過去和未來,卻鮮少談論當下——那一幕幕凝止無言的時光,恰恰是那些他們不想談論、自己都想跳過的生活現狀。

曾威量說,自己拍攝時最大的思考是「怎麼賦予一個人最大的尊重」。

對這些長期生活在城市角落的居民來說,迴避人群或者被人群迴避,是他們向來習慣的生活。電影不為觀眾導覽他們的故事,而是平實地拍出他們存在的空間——窄仄的斗室之中雜物堆疊,老舊的映像管電視閒置一角,捨不得丟的空瓶罐收納著他們幾十年的生命軌跡,裡頭有貧窮和疾病、疼痛和離散,人雖不言,屋內的擺設卻毫無保留地展列著他們的生活。

座落在雜物之中,居民們與外界所能擁有最為可貴的互動,或許就是片刻的對視——那也正是曾威量的攝影機,在定格之中帶領觀眾所能做到的。

片中一位老伯彈著調音失準的斷弦吉他,自顧自地唱著〈小城故事〉:「請你的朋友一起來/小城來作客」像是個邀請——若你願走入,收穫特別多。

「其實每個裡面看到的居民,我想當地的社會局也好、里長也好,一定有人知道他們的案例。」他本來期待在電影完成後,可以有更多人關心這些大樓裡的生命,他們還有更多機會說著自己的故事——但是火來了,人走了。「失語的人繼續失語。」

IMAGE

《庭中有奇樹》對準曾經風光的大樓裡,凋零之後的時代眾生相,也讓人想起柬埔寨名導寧卡維(Neang Kavich)拍攝金邊知名建築「白樓」的紀錄片《一切堅固的終將煙消雲散》。後者記錄了居民面臨拆遷時,對於舊宅的記憶痕跡,而《庭中有奇樹》更多的是展示當下時空中的人物切片。然而兩者之間共通的,是被排擠到社會邊緣的人們,在遭受國家暴力迫遷或無心放置時,仍然奮力生存的掙扎。

一切堅固的終將煙消雲散。幸好還有攝影機記錄下這些身影。

電影最後,老者的腳步停在廢棄的房間中,從大樓窗框看出去,站著一顆停停聳立的大樹。一瞬間彷彿是《風櫃來的人》中的「歐洲彩色大銀幕」——那時尚未建成、正閒置著的七賢大樓,在城中城大火後才被人重新回想起,原來它也早已在崩壞邊緣了。

IMAGE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影展時間|2022.05.06(Fri.)-05.15(Sun.)
節目資訊|https://tidf.pse.is/2022TIDF

 
#TIDF #紀錄片 #曾威量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陳劭任
圖片來源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責任編輯溫若涵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