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聽過被國家「改良」的流行歌?──黃國超 ╳ 羅悅全,台灣音樂的壓抑與突破

你是否聽過被國家「改良」的流行歌?──黃國超 ╳ 羅悅全,台灣音樂的壓抑與突破

作者嵇國鳳
日期27.06.2022

封面照片:1995 年,濁水溪公社在「台北國際後工業藝術祭」遭灌腸,洪子儀攝影。取自《在地實驗影音檔案庫 ET@T Archive》

你喜歡聽什麼歌?

有時,歌曲彷彿成為一個人品味的象徵,問句來回間標記了個體的喜好與淵源。然而,其實不只如此──

「歌曲所代表的不光是個人的族群、階級與生命記憶,更是由國家政治與消費市場共同推動下,一整個時代的縮影。」原住民族音樂研究者黃國超說:「以〈檳榔村之戀〉這首原本在花東地區傳唱的歌曲為例,這首歌在國家介入原住民歌舞進行漢化『改良』後,轉而發展成國台語雙聲道版本的流行歌曲,透過語言的混聲與音樂多樣性的套疊,十足代表戰後台灣初期各種文化勢力競逐發展的過渡階段。」

穿越新北

穿越新北

六、七〇年代,三重黑膠工廠數為全台第一。新北市立圖書館三重南區分館以黑膠為主題,設立兼具閱聽功能和在地文史故事的圖書館區|新北市美術館提供・林軒朗攝影

你聽的歌,不只是你的選擇,可能也是國家和資本的選擇──由新北市文化局、新北市美術館主辦的「文化工場──2022 穿越新北」系列講座第三場,在三重這個曾為台灣黑膠唱片產業重鎮舉行。此場講座邀請到黃國超與「立方計劃空間」成立者之一羅悅全對談,兩人一路從戰後台灣音樂發展的不自由,談到解嚴後如何在反抗中摸索出屬於自己的歌。除了音樂,他們也進一步談論聲音作為藝術媒介的當代,在看似一切自由的樂壇,如何將聲音作為創作媒材,探索及擴展其可能蘊含的創作能量。

特權下的「年輕」音樂

縱然早期台灣樂壇各吹各調、百花齊放,如〈檳榔村之戀〉超越族群的對立、在日常生活中互相滲透與影響的歌曲不在少數,但在國家政治與意識型態主導下,對歌曲「好」「壞」的判斷標準,仍是戰後台灣流行音樂發展很重要的「限制期」。

所謂的限制,指的是一九五〇年代查禁歌曲項目的明文規範,以及大眾媒體的言論箝制。當時,「歌星」須事先通過政府考試、擁有歌星證後,才能登上電視或公開演出。

另一方面,隨著一九六〇、七〇年代美援、越戰帶動資本主義消費在台灣興起,在台北中山北路一帶引進的美式酒吧文化成為當時傳播西洋流行歌曲的中心。美軍電台與西洋歌曲的傳播,對當時民眾而言,象徵著台灣經濟與音樂雙重的進步性。黃國超說:

「當時酒吧執照的取得管道多為特權關係,故經營者多為上海、青島籍的外省人,也因為這樣的時代因素,許多以台北城市生活為背景的台灣新浪潮電影裡,才會留下許多聽西洋音樂、籌組樂團的年輕身影。」

他總結,一直到一九八〇年代解嚴前,政府對音樂有限度的開放,主要以小調情歌、愛國勵志等健康歌曲為主。至於對其他歌曲在政治條件的緊縛,具體而微地壓縮了台灣音樂發展上,面對社會寫實的創作空間。

跨域反抗,探索自由

從戒嚴走向解嚴,因時代的不自由,音樂作為一種反抗精神的象徵及能量的破口。順著時代,羅悅全談及解嚴後「黑名單工作室」在 1989 年推出首張專輯《抓狂歌》,這群「新台語歌謠」創作者,將台語歌詞結合西式編曲,試圖在戰後台灣音樂長期被壓抑的政治氛圍裡,尋求音樂與文化意識上的突破。

抓狂歌 黑名單工作室

時代已然不同,從戒嚴時期正面陽光的愛情歌曲,走向直面社會的現實關懷,創作者透過回望自身,企望從生活的日常裡提問,找出代表台灣音樂生命熱情的新活力,並嘗試用自己的歌曲,訴說屬於自己的故事。

隨後,以「水晶唱片」為中心的「台灣新音樂」運動,則試圖將音樂的改革背向大眾主流。有鑒於新台語歌謠逐漸向流行音樂、商業化靠攏,這群新音樂創作者從一開始就強調反主流唱片生產模式的立場,以及擁抱草根文化的初衷。因此,他們錄製了《來自台灣底層的聲音》、《台灣有聲資料庫》等專輯,甚至到《浪來了》專輯,裡頭就只有海浪的聲音,可以說是開啟對「音樂是什麼」最大程度的叛逆與想像。

「不過,『台灣新音樂』運動所謂擁抱草根,很大程度上依然存有知識分子面對底層文化時的自滿與想像。」羅悅全說。

羅悅全

立方計劃空間共同成立人羅悅全|新北市美術館提供・林軒朗攝影

黃國超

原住民族音樂研究者黃國超|新北市美術館提供・林軒朗攝影

從新台語歌謠到台灣新音樂,除了對於音樂理想所懷抱的差異外,兩者的共通性其實都是透過跨域合作,玩出音樂更多的可能。所謂的跨域,並非當代藝術的新合作模式,而其實一直是台灣音樂在多元文化長時段的背景下發展出的內在動力,無論是戰後結合日本演歌與歌仔戲匯流而成的流行歌曲,或是一九九〇年代後不同音樂改革論的實踐,這些反抗的養份不單是來自音樂,也是生在那個時代的劇場、文學、藝術與電影裡,不分眾地、環環相扣透過人與人的相處與集結,在一場場面對未來與未知的混亂裡,詰問各種反省的可能,並從中追求創作與自由。

從聆聽音樂到關注聲響

1994 年,在永福橋河堤公園舉辦的「台北破爛生活節」,由吳中煒、林其蔚籌辦,邀請到濁水溪公社、日本噪音團體 Monellaphobia、聲音實驗藝術團體「零與聲音解放組織」、美國德州另類怪傑 Jobi Kobi、女子搖滾團體「敦煌」聯合演出,更結合劇場、行為藝術、影像、裝置藝術等不同形式的表演節目;

緊接著,1995 年的「後工業藝術祭」,一連三天的演出中,人們裸身、嘶吼、毀損樂器、撫摸觀眾身體、於場內生火、潑灑餿水,參與種種極端行為。

當時,台灣聽眾從聆聽音樂到關注聲音本身。從到了這個階段,噪音運動打破了做音樂需要有樂理、節奏與旋律的限制,而改從聲音的本質出發,展開更具實驗性且多變的創作探索。羅悅全生動地比喻:「就像從印象派的畫風走向抽象派的過程,從看見畫布上的一隻鳥,到能夠看見一隻不像鳥的鳥,那也是一種過程。」

IMAGE

吳中煒、林其蔚「文宣『台北破爛生活節』手繪時間表傳單」(1994)。取自《在地實驗影音檔案庫 ET@T Archive》

吳中煒

吳中煒在台北國際後工業藝術祭生火(1995)。洪子儀攝影|取自《在地實驗影音檔案庫 ET@T Archive》

吳中煒

同一張照片背面的手寫筆記|取自《在地實驗影音檔案庫 ET@T Archive》

從高度挑釁的噪音運動,走到現在開放自由、看似無處衝撞的台灣樂壇,黃國超說,與其透過大數據的串流,讓音樂成為通勤與勞動過程中無關痛癢的背景音,在 LIVE 現場與人群的互動,才能感受音樂流經聽者往昔的生命經驗時,那股很難說明清楚的共鳴與力量。

 

【2022 穿越新北系列講座:穿越城市的聲響──從唱片產業到聲響實驗】
聲音如指紋,以音樂捏塑時間的記憶,亦是外在政經文化的回音。本場次於台灣黑膠的重要產地三重,由黃國超、羅悅全帶領觀眾穿梭在音樂的時代聲波間,從一九六〇年代的洪一峰到一九九〇年代的水晶唱片,從台語流行歌到地下獨立創作,體驗跨代、跨界、跨語種的音場。

【講者的台灣音樂私房歌單】

—— 黃國超 ——

  • 安平追想曲(1951)
    演唱/鍾瑛 詞/陳達如 曲/許石
  • 綠島小夜曲(1954)
    演唱/秦晉 詞/潘英傑 曲/周藍萍
  • 飄浪之女(1956)
    演唱・曲/文夏 詞/許丙丁
  • 孤女的願望(1958)
    演唱/陳芬蘭 詞/葉俊麟 曲/米山正夫
  • 群星頌(1963)
    演唱/美黛 詞・曲/慎芝
  • 今天不回家(1969)
    演唱/姚蘇蓉 詞/諸戈 曲/古月
  • 台灣好 - 阿美族語版(1969)
    演唱・詞・曲/盧靜子
  • 檳榔村之戀(1971)
    演唱/盧靜子(日語,1971)、超人合唱團(陳婉玲、陳寶玲、辛美玲,台語,1971)、高勝美(國語,1971)
     

—— 羅悅全 ——

  • 民主阿草(1989)
    演唱・詞・曲/黑名單工作室
  • 新都馬調(1990)
    演唱/簡遠信、潘麗麗 音樂創作/陳明章、林暐哲、李欣芸 歌仔戲詞/簡遠信
  • 數字歌(1991)
    演唱/吳武雄 曲/楊三郎 (改編自〈港都夜雨〉)
  • 再會吧!北投(1992)
    演唱/潘麗麗 詞・曲/陳明章
  • 香白請營本壇路關至六角亭(哭皇天、十八嬲)(1994)
    演唱/三重程氏家族牽亡陣
  • 外好汝甘知(1995)
    演唱/豬頭皮 曲/陳清文 詞/阿城 (改編自〈爽歪歪〉)
  • 萬丈深坑(1998)
    演唱・詞・曲/伍佰
  • 浪女回頭(2001)
    演唱/濁水溪公社 詞・曲/蔡海恩、柯仁堅
#黑名單工作室 #水晶音樂 #濁水溪公社 #破爛生活節 #後工業藝術祭 #音樂 #噪音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嵇國鳳
封面照片洪子儀攝影/取自《在地實驗影音檔案庫 ET@T Archive》
責任編輯蕭詒徽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