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斑斕的泰國藝術叢林(二):來自清邁土地與人民的另類聲音

穿梭斑斕的泰國藝術叢林(二):來自清邁土地與人民的另類聲音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11.08.2016

相較於以曼谷為中心發展出來的藝術譜系,泰國北方大城清邁,則展現另種截然不同的樣貌。其中 Chiang Mai Social Installation 絕對是清邁藝術發展過程中最不可或缺的一段。

成立於 1992 年清邁的 “Chiang Mai Social Installation”(簡稱 CMSI),標誌著泰國現代藝術在發展過程中逐漸窄化、被少數階層把持所發出的另一種聲音,在當時由曼谷為中心的學院派藝術、佛教藝術、商業畫廊所主導的保守藝術圈中掀起了一波革命。起初,清邁大學藝術學院有一群年輕藝術愛好者、創作者需要尋求其他更加自由的藝術交流平台,以展示自己的作品,因此這個原稱作 “Art Festival Temporal and Symmetry Chiang Mai Social Installation” 的戶外藝術季,便應運而生,創作者們將藝術作品帶出藝廊空間、帶出美術館,走入大眾的日常生活場域,讓藝術更加與人親近,吸引了各個領域的人們參與:藝術研究者、學生、在地創作者、社會運動者皆加入其中,以各種行動劇、行為藝術、藝術家街頭短講等方式,讓藝術以更主動、更多樣化的姿態呈現;這群因著行動而凝聚的藝術社群,不只關注創作的美學表現,他們同時也關注例如人權、同志、雛妓、底層社會等社會議題,為這些弱勢群體發聲、爭取權利。

IMAGE

一群醫生、護士與藝術家正為 Chiang Mai Social Installation 的活動參與者注射「避免政治狂熱糖漿」(1995)

 

這群同好的組成,相當國際化,除了當地人以外,也有不少國際藝術家、學者、社運份子參與,核心成員包括:Navin Rawanchaikul、Kosit Juntaratip、Uthit Atimana 和 Mit Jai Inn,他們當時多是在清邁大學任教或學習藝術的老師和學生,在清邁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城中,發揮各種游擊式的影響力,無論在廟宇、人行道、城門口、嘟嘟車上等任何民眾可能聚集的地方,都是 CMAI 現場展演、創作、短講藝術的場地。特別是 CMSI 視藝術參與為一具有政治性的活動,藝術作為一種社會參與的策略之一,主張不分階級,人人都可以成為藝術家,從事創作。然而,這曾經相當活躍、為泰國當代藝術發展史上帶來革命性改變的 CMSI,最終也無法永續的運作,終究只能成為泰國藝術史上一段傳奇性的存在。

這個維繫了八年的藝術計劃告終,歸納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 CMSI 的主要成員多是學院派的創作者,且集中來自清邁大學的藝術學院,這某種程度也成為了另一種侷限性,雖然說清邁大學距離主導泰國當代藝術圈論述的曼谷派系相當遙遠,在資源與人際網絡上,都有足夠的空間發展出當地的藝術脈絡,且清邁大學藝術學院的師生對於藝術創作的想法也更加開放,沒有過多的傳統包袱,願意嘗試、發展出新的創作模式與風格;作為泰國的第二大城市,清邁具有豐富的發展條件,吸引了不少其他國家的藝術家前來交流,但在國際的藝術博覽會、藝術季如此活絡的時代,再加上近十年全球藝術圈對於亞洲甚或是東南亞的藝術面貌,有著極大的興趣,因此這些國際知名的藝術活動,例如威尼斯雙年展、雪梨雙年展、福岡亞洲藝術三年展(Fukuoka Triennale)、橫濱三年展(Yokohama Triennale),將泰國當地的重要藝術家捲入國際的藝術政治脈絡當中,例如 Araya Rasdjarmrearnsook、Montien Boonma、Navin Rawanchaikul、Rirkrit Tiravanija 等,這些帶動 CMSI 活躍的主力軍一旦有了個別的創作場域以後,便產生了一些離心的力量,組織的運作便漸趨鬆散,進而鬆動、發生改變,而這也顯現在導致 CMSI 沈寂的第二個原因中——CMSI 頻繁地更改組織名稱,因為組織不夠穩定,朝令夕改,這讓國際的藝術家無所適從,久而久之也就不主動來往了。

IMAGE

清邁 The Land Foundation,提供藝術家駐村,將藝術創作的態度融入自給自足、公社共同生活的方式。

 

1992 年,另一個與 CMSI 相呼應的創作計畫「土地計劃」(Land Project)由 Rikrit Tiravanija 和 Kamin Lertchaiprasert 於清邁發起,他們在當時都還只是年輕的新銳藝術家,而現在兩人皆是國際知名的創作者。「土地計劃」是個相當具有實驗性的創作計畫,他們不只是從事狹義的「藝術創作」,而更主張將「如何生活」納入藝術的範疇之中。他們召集一群同好,一起種稻米、自己蓋房子,藉由藝術家和當地居民的一同參與,將藝術融入日常生活當中。

經過六年的推動,「土地計劃」決意延續原有理念,將原有的計畫型態轉為長遠經營,設立 “The Land Foundation” 提供世界各地的藝術家駐村。顧名思義,駐村地點就在清邁郊區的稻田間,由基金會的成員共同設計、搭建房舍,創作的同時,也種田生活,將日常回歸到原初的狀態,不過度仰賴科技產物,試圖將藝術創作的態度融入自給自足、公社共同生活的方式。

以泰國北方大城清邁為中心而發散的當代藝術環境,經過三十多年的培植與發展後,形塑出屬於自己的特色、資源與人際網絡,相較於曼谷歷史較為悠久的學院派、活絡的國際商業藝廊、相關資源幾已難以介入、撼動的情況,清邁藝術環境散發出來的草根性、反主流價值、強調藝術的社會參與,皆為泰國當代藝術注入不少動能與新意。近幾年來,清邁在當代藝術領域的地位因著國際交流的頻繁而逐漸提升,除了孕育出不少當地優秀的藝術家以外,清邁相對於曼谷要緩慢、清幽的生活步調,也吸引了不少藝術家在此定居,除了 Rikrit、Kamin 等人以外,還有電影導演阿比查邦等年輕一代的創作者,亦為清邁增添了不少創作能量。 

IMAGE

由定居清邁的藝術家 Kamin Lertchaiprasert 創辦的「31 世紀當代博物館」(31th Century Museum of Contemporary Spirit)

 

隨著清邁大學周邊的商圈逐漸活絡,由當地人經營或擁有外來資金的藝廊空間也穩紮穩打地建立起在地的影響力。2016 年,清邁第一間以當代藝術為主的美術館成立——清邁當代美術館(MAIIAM Contemporary Art Museum)由私人收藏家埃里克・汶納・布斯(Eric Bunnag Booth)和其繼父約翰米歇爾.伯德萊(Jean - Michel Beurdeley)共同創辦,他們雖非道地的泰國北方人,但因為看中了清邁作為當代藝術重鎮的發展潛力,而將這間佔地九百坪、包含一間可容納 40 席座位的電影放映室的美術館設置於此;開幕首展並邀請國際策展人格拉西亞‧卡威旺(Gridthiya Gaweewong)策劃阿比查邦的錄像回顧展「瘋狂的寧靜」(Serenity of Madness),可說是近年來,清邁(甚至是泰國)藝術圈的一樁大事。清邁當代美術館結合了:國際的資金、有著豐富泰國藝術收藏的跨國藏家、國際策展網絡廣闊的在地策展人與藝術家、雄厚的政治與經濟背景,未來將以清邁為中心,聚焦泰國當代藝術的發展,這間私人的美術館勢必為泰國的藝術生態帶來一番改變,值得持續關注。

IMAGE

2016 年 7 月甫開幕的清邁當代美術館(MAIIAM Contemporary Art Museum)

 

#清邁 #藝文 #泰國 #旅遊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謝以萱
攝影謝以萱
圖片提供Thasnai Sethaseree、MAIIAM Contemporary Art Museum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