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需要心理學(三):
Potato's × 波特托的筆記本開發歷程

設計需要心理學(三):
Potato's × 波特托的筆記本開發歷程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21.12.2016

第一次見到 Potato's × 波特托團隊是在台灣設計師週,展出主題是「器物選擇論」。

在大約三坪的空間裡,環繞著以「記錄」為主題的 7 種生活介紹:「懶懶人」顧名思義有點懶惰,他極少動筆、不太寫日記和行事曆,但懂得用心觀察,把重要的事情記在腦袋裡;「小公主」特別感性,喜歡透過手帳記下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心情,輔以紙膠帶、色鉛筆,為生活的紀錄增添色彩;「規劃家」講求秩序,習慣將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時常運用尺規、線條、格線等物品,協助自己建立規則⋯⋯團隊成員之一的黃韻慈在展區門口殷勤招呼,「要不要做個心理測驗,看看自己是哪種類型的人?」邀請參觀者透過自製心理測驗,找到適合的歸屬。

將使用者分類、蒐集日常生活習慣、製作心理測驗,如此大費周章,卻只是為了要呈現他們所設計的手帳和筆記本。對於從沒設計過商品的參觀者而言,絕對是一大震撼:原來做一本筆記本要這麼麻煩!事後找上 Potato's × 波特托團隊,他們卻說這套從觀察使用者出發,一路經過研究、內化、設計和製造的過程是設計系學生的必經之路。不只是筆記本,每一項物品可能都經過了繁複的歷程才正式誕生。

並非所有的觀察和實驗都有用,但沒做怎麼會知道?

「我們以設計師的角度觀察社會現象、生活細節,研究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關聯;內化龐雜資訊、反思現象和心理;設計資訊、視覺、產品、行為及生活型態;製造社會所需、追求價值與價格的平衡。」——Potato's × 波特托官方網站

Potato's × 波特托是由 3 個設計系(張芯瑜、黃韻慈、鄭乃瑜)和 1 個台文所(陳誼安)的女生所組成,在離開學校之後,他們渴望證明自己在工作之餘還能做點什麼,才啟動「器物選擇論」計畫。「但一開始並不知道要從哪個主題下手。」張芯瑜說。於是,成員們從觀察起頭,每個人花一個禮拜的時間用手機拍下感興趣的事物,之後再集結起來討論,才發現「記錄」是人類生活裡不可或缺又變化多端的主題之一。研究室裡的學長姐運用便利貼排成月曆,記錄當月的行程,等待下個月後再換上一批新的便利貼;同學們上課用的各種筆記本;規劃行程的行事曆和手帳,都從他們蒐集到的相片中跳脫出來,成為最適合執行的主題。

接下來,他們連續訪談了超過 30 個人,聊聊使用者對於「記錄」的想法和做法,詳細地追問使用的器具、記錄的時機和地點、記錄的內容,並實拍了每個人的記錄成果。甚至為了理解人們在記東西的習慣有何差異,還做了成員一起觀看影片、寫下紀錄內容的實驗。「結果看不出什麼特別之處啦,」張芯瑜和黃韻慈相視而笑。

不是每個觀察都有用,也不是所有的實驗都能得出成果,但這段探索的過程已經讓他們明白每個人記錄的時間、目的、偏好、習慣都大不相同。鄭乃瑜提到訪談親友的經過,「有個爸爸是撰寫農業筆記,記錄植物的生長過程和變化,但不會特別寫下自己的行程;有的人是一天寫下一頁生活心得,方便往後可以回憶。」黃韻慈則說,自己的爸爸只會在行事曆記下哪天該做什麼事,而擔任駕駛教練的哥哥則會寫下每位學員的學習進度,即便是同一家人也不一樣。

這些訪談紀錄成為後續深入研究的基礎,他們擬定了「記錄生活」的調查問卷,請更多人分享自己的紀錄習慣和對使用器具的偏好。同時,為了想將使用者進行歸類和分群,他們還猜測了各種可能,例如星座、血型、人格測驗的結果,是不是都會影響人們記錄的習慣?就在每份問卷附上了 MBTI 人格分析測驗,希望能找出一些使用的規則。

重新內化和理解使用者資料

這些訪談和問卷數據,該怎麼分析整理,才會變成設計概念呢?黃韻慈說,「我找一張圖給你看。」在電腦的檔案資料裡東翻西找,好不容易掏出一張密密麻麻的階層圖。「這是我們把問卷資料拿去 SPSS 跑集群分析的結果,也有經過顯著性分析,重新合併和整理後,才將人們的紀錄習慣分為 7 種。」對他們來說,一切的設計都有其道理,每一個舉動背後都有研究和觀察作為依據。

不過,即便將人分群,也不代表真正掌握問卷資料背後的使用行為。「還要把這些資料捏成人型。」鄭乃瑜回憶,當時他可是時時刻刻都在推敲,每個集群所選擇的共通行為究竟代表哪些意涵,為什麼他們會選擇 A 而不是 B,逐步釐清每一個集群的性格、偏好和生活,最終「捏出」懶懶人、小公主、規劃家、有自我風格的原則主義者、學習和傳承學問的知識人、有紀律的執行者、喜新厭舊的正常人。「正常人是最大宗的類型,買來的便利貼、便條紙、手帳從來沒用完過,對於紀錄和文具用品都只有半分鐘熱度。應該很多人都是這樣吧?」 

直到此時,他們都還沒有決定究竟該為這 7 種人製作哪種記錄專用的器具。「曾想過為懶懶人設計每天投一顆顏色球到袋子裡的遊戲,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的心情,他們不需要寫字,卻可以記錄每週、每月的心情。」鄭乃瑜說,這些天馬行空的想像都會拿去詢問使用者意見,甚至會做出草創模型,直接拿給使用者體驗。黃韻慈拿起本來為執行者設計的「吊牌筆記本」草創模型,「這個可以像上班識別證一樣掛在脖子上,打開束帶就能直接紀錄,非常方便。可是使用者卻覺得戴在脖子上很愚蠢,最後就捨棄了。」

被砍掉的草創模型多不勝數,藉由使用者的反饋,慢慢收斂成簡單的筆記本和手帳,但依然保留針對 7 種類型人所提出的設計概念。例如透明誌是為了小公主和原則主義者而生,內頁有大量的空白空間方便他們自由奔放的紀錄,而每一天還會有一張描圖紙,引導你將一天 24 小時的時間分配用不同顏色填進一個圓圈,日積月累之後,可以把描圖紙疊起來,透過用色了解時間運用的變化。

而以週為單位的日誌「週週」則是為需要時程規劃的執行者、規劃家和正常人而存在,每一週採連續摺頁,即便跨月,行程規劃依然可以一次整體查看。他們連最基本款的商品「波特本」都事先設計不同寬度的隔線、方格、圓點內頁,邀請使用者實際撰寫文字後,選擇最方便記錄字句、圖像的寬度和大小來設計。

「我們也是唐納.諾曼的粉絲,時不時會把書拿起來翻一翻。」黃韻慈說,「當設計的產品交到使用者手上,他真的能按照設計師心裡所想的方式來使用,就像是雙方真正相互理解了,那是多麼大的成就感啊!」這或許,就是設計心理學的真諦吧,讓製造者和使用者透過物體相互理解,然後會心一笑。

#Potato's × 波特托 #器物選擇論 #唐納.諾曼 #台灣設計師週 #設計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Layu
圖片提供Potato's × 波特托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