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影評|《波麗娜》:雪中的靈魂飛翔

每週影評|《波麗娜》:雪中的靈魂飛翔

作者張硯拓
日期10.04.2017

在《波麗娜》(Polina, danser sa vie)開場後沒多久,八歲的波麗娜被選進嚴格的芭蕾舞學校就讀,她那並不富裕的父母,傾盡全力支付她的學費。但即使如此,仍然需要她下課之後,一點點勞力的幫忙。而這樣的分心被嚴格的老師看出來了,對她說了一句:「一個芭蕾舞者,不能有別的工作。」

這句話,在看到那當下我就想:這會是全片核心的問句(以及辯證)吧?「不能有別的工作」該當何解?是你要登峰造極,唯有傾盡全力,不能浪費心力在其他的事物上?或是藝術的追求,來自身心的乾淨與純粹,要成為「力」與「美」與「意念」的載體,不能被其他的俗事所污染?

那老師的答案,我想是兩者兼具。但《波麗娜》的立場則是相反:唯有體驗過世界,也體認到自己的心之所嚮,那才是一個藝術家真正誕生的必需。如果眼界裡只有藝術,不但無法面對觀眾,觀眾也看不見真正的你。

生長在莫斯科一個中下階層家庭的波麗娜,爸爸是個喬治亞難民,他以遊走在社會邊緣(沒有明講是什麼)的工作,照顧著一家三口。爸爸一輩子希望波麗娜成為「偉大的舞者」,連同勞心也勞力的母親,一起給予女兒真誠的愛,卻也帶著點憂鬱和力不從心。而這樣的波麗娜,在嚴師的教導之下,先是摸索到為自己而舞的心境(而非聽從他人的指揮而已),接著在成年之際,考進了莫斯科大劇院芭蕾舞團(Bolshoi Ballet),成為「俄羅斯的驕傲」。

但這之後不久,她一意跟隨戀人到南法去,加入一個現代舞團。帶著紮實的古典底子,和「什麼是我自己的藝術?」的追尋,波麗娜在法國、比利時的幾個城市之間流浪,經歷了情傷,自我懷疑,基本謀生的困頓,和尋找同伴。這既是她的人生啟蒙,也是一個藝術家「補完」際遇的路。而最後的終點則是自己。

我得先說,這部片真正讓我驚喜的,是後半的幾支舞。包括即興的,或帶著輕巧情愛的,或用視覺與奇觀,堆疊成故事的。就題材而言,如果《波麗娜》(依照我原本的想像)拍的是嚴師出高徒、苦難磨練成完美等等「古典」的芭蕾故事,那不是沒有看頭,但不會特別吸引我。結果它真正要拍的是:少女在歐陸的城市裡,在酒吧與舞廳、藝術單位和嬉皮式的生活之間,辯證著什麼是創作?什麼是自由?隨波逐流與「做自己」的界線在哪裡?跳脫框架與放縱與虛無⋯⋯之間的差別又是什麼?

這一切,搭配影音的轟炸,用疲憊與糜糜之音去呈現「意義」(或無意義),這都是我們在金馬之類的國際影展看過太多的。但這些情節之間,是一個一個階段的舞碼以及女主角的質地,帶給了電影神采。

從在莫斯科的古典訓練,學會掌握自己的身心開始,到艾克斯普羅旺斯那段討論舞台上的「夥伴」關係,道出情愛不等於心靈連結,不等於藝術上的默契和彼此信任;再到離開那場美夢之後,隨即要面對現實生計的困難,過去那個高貴的,學院式的,講求在束縛中掙扎出美感的藝術觀,變成她刻意要擺脫、或至少是想壓抑的自我了。但也是在此之後,當她褪去了跳舞是「職業」,或甚至是「夢想」的想像,而只為了快樂,為了發洩,為了抒情和表意,那才讓她找到真正想要的自己。

這一路上說的,也其實不是藝術(舞藝和美學)的進化與蛻變,而是心靈經驗的補完。在《波麗娜》片中,有著各式各樣的探問,第一層來自文首的那句話:一個好的藝術家,只需要浸潤在藝術裡嗎?我想這個故事的答案是:一個毫無後顧之憂,只管學舞的人,很可能成為一個經驗匱乏者。即使在技藝的路上經歷過各種挫折,卻不如在真實的人生中跌倒過,那樣深刻地看見自己。第二層是波麗娜在離開家鄉那一刻所想的:我已經受夠跳別人編好的舞了。她想追求的是更跳脫,更不被拘束的,同時也是片中茱麗葉.畢諾許飾演的(其實戲份不多)的編舞家所說的:更貼近地面的舞蹈形式(這隱喻多麼好)。然而框架的拆除,意味著更有把握地抓穩自己、抓住彼此,這是為何她會碰到前述的夥伴困境。

於是導往第三個層次,是當她找到能夠彼此相知、相信的夥伴,那已經不用在乎自己或是他人,而是即使隨興,即使臨場編織,也能有舞、有戲。因為她已經從一個表演者變成一個說故事的人了。

戲外,本片的雙導演之一是法國知名的編舞家安傑林.普雷祖卡(Angelin Preljocaj),改編自巴斯提昂.維衛斯(Bastien Vivès)的現代漫畫,片中不僅是舞蹈的呈現,連影音節奏的掌握都比一般年輕的創作者要嫻熟些。有一段戲表現波麗娜在一連串的打工生活中,精力被耗盡的剪輯,那重複的電音重擊與夜深人靜的空虛寂靜相切換,搭配得讓我微笑。而戲中的女主角從古典跨界到現代,追求在舞蹈裡體現人生,想必也是這位導演的經驗吧。

然而我終究要說,這整部片的光芒有幾乎八成,都落在女主角安娜絲緹雅.舍夫佐娃(Anastasia Shevtsova)的身上。來自俄羅斯另一個芭蕾舞名門:聖彼得堡的維加諾瓦舞蹈學院(Vaganova Academy)的她,為了參與本片學了六個月的現代舞,在全片多數的戲份中都緊緊牽動你的眼球。她那美麗的身形和紮實的古典底子,固然功不可沒,但作為一個演員,她那神秘又倔強、又有一點點哀傷的氣質,更是動人。

在前兩年的一次專訪裡,安娜絲緹雅被問及她理想中的跳舞環境,她提到了多元性,也提到了所在的城市,「身為藝術家,我們需要不斷地被啟發」,她理想中的舞者是「永遠不能停止尋找創意」的。她形容對她而言,舞蹈就是「靈魂的飛翔」,她說一個舞者同時也該是很好的演員,「現在很多舞者追求的是高難度、幾乎像馬戲團的肢體動作,但卻表演得疏離,好像事不關己。但芭蕾舞不是特技,它是戲劇,只是融入了舞蹈元素而已。」

我得承認,我是帶著對茱麗葉.畢諾許的期待進場看這部片的,卻在接近一半左右,已經完全變成這位耀眼新星的粉絲。這持續到片尾那支在夜黑的舞台上,瑞雪揮灑的舞,讓我帶著驚嘆號離席。

波麗娜的父親期待她成為一個偉大的舞者,而他最後抱憾離世了。但也是這樣的悲痛,這樣的「喚不回」,讓他的願望最終成真了。有時候等不到的,最遲來的,恰恰是無法主動去「追」的。推薦《波麗娜》給可以只因為一首歌、一支舞就認定一部戲值得的人。如果你也是如此,這部片一定會滿足你,而且還會給你更多,更多。

 

【張硯拓】      
影評人,1982 年次,曾任香港國際電影節費比西獎評審,經營【時光之硯】部落格及粉絲頁十年,著有電影散文集《剛剛好的時光》。信仰:「美好的回憶是我的神。」

#波麗娜 #茱麗葉畢諾許 #每週影評 #時光之硯 #張硯拓 #電影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張硯拓
圖片提供車庫娛樂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