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靜地跑,專注剷平——專訪巫建和,每次回頭的重量
十年來,BIOS monthly 以創作文化為核心,持續發展多元深度的線上內容,深入且兼具視覺美感的人物專訪有幸受到讀者喜愛,成為招牌欄目。2021 年末,我們精選站內訪問,集結為《Wrinkles —— BIOS monthly 專訪選集 2021》,全書收錄 15 篇專訪、新增 2021 年再訪內容,並邀集受訪者親自註解訪問後的生活變化與領悟。
本篇專訪即為書中收錄篇章,全文精裝典藏現正販售中 ➤➤ 點此購買
「你有聽過一首歌,叫〈把我自己掏出來〉嗎?」
〈把我自己掏出來〉收錄在趙一豪《把我自己掏出來》這張專輯,1990 年誕生,是台灣最後一張被查禁的專輯。音樂與吶喊、聲音轉渡至趙一豪的呢喃:「感覺心虛因為自己就在裡面,伸出我的雙手要把我自己在你的面前掏出來。」
「我演戲大概也是這樣。」他寡言,疏冷。
專輯發行那年,巫建和還沒有生出來,是在國中時聽到這首歌。他小學三年級時也在英文課上唱過〈Life's a struggle〉。「我那時大概都在聽這些⋯⋯但我也會聽 S.H.E,我家裡有兩個姊姊,我們會一起合資買唱片。」他偶爾笑的時候,像男孩。
他在許多九〇小孩都有的記憶中長大了。十七歲,巫建和因第一部戲《牽紙鷂的手》獲得金鐘戲劇節目男配角,隔年又因《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獲迷你劇集電視電影男配角獎。後來,巫建和接戲的速度慢,一年大概兩部戲,大家都知道他會演,他的演技甚至安靜到讓人覺得理所當然。他戲路走得慢,是想走得長,慢除了是必須把我自己掏出來,也是不想再演洪成揖了。
你沒有鬆懈的理由
《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結束後,戲約很多,都是找他演不良少年。「那時我不會覺得自己是一個演員。」巫建和跟所有演過的叛逆角色相距甚遠,他人很平靜、少有情緒,壞到深處無怨尤的角色一直來,也開始懷疑自己的演員未來。「拍第一部片跟第二部就得獎,你並不會覺得自己很專業,都還沒學到什麼東西,只會覺得那個劇本很好,導演跟工作人員幫助很大。」
|
|
好一陣子,巫建和想離開台北:「像我本來就沒有什麼演員朋友,大概就劉冠廷、姚淳耀,可能我們都是外縣市來台北工作的,就會一起吃飯聊天。」他說如果生活還要聊演戲的事,你不覺得很無趣嗎?
彷彿跟世界慢熟,或者刻意調整與他者密合的角度。
「那時候我會一直很想要回去。」巫建和的父親看懂兒子隨遇而安,篤定他要是一回去,就再也不會演戲了。大學畢業那年,他去面試張榮吉的《共犯》,遇到了 Casting 錢小琍,「我會留下來,是因為他,他現在已經離開了。當時我本來被安排演《共犯》裡壞學生那個角色,我就問他:『我能不能演被霸凌的那個角色?』」
於是開演前,錢小琍與他慢慢磨,去建立巫建和拿下這個角色的合理性、磨出黃立淮的深沉與陰黯。「當時他跟我說,你一定要繼續演下去,那個對我影響很大。」
這也是他選擇繼續做演員的理由。
「我現在演戲,會一直想為什麼我現在人在這裡?不斷反推自己,我以前就是一個很平凡的學生,只是喜歡看書看電影,後來練散打,然後我去演戲,而我現在坐在這裡被訪問,是什麼機緣把我推來這裡?」
他自問自答:「遇到對的人吧。我一開始拍戲,都是遇到一些不是用制式化表演的人、許肇任導演、呂蒔媛編劇,建立我的觀念:表演就是要玩,要做不一樣的。如果說我有叛逆,應該都在表演上。」
他的第一部戲同樣遇到了在《陽光普照》中飾演媽媽角色的柯淑勤:「你只要看他們戲演得那麼好,在現場是這麼戰戰兢兢,也不可能用手機⋯⋯你沒有理由會覺得自己可以鬆懈,你一定要全力以赴,更專注,把事情做得更好,就是這種累積,把我推到這裡。」
![]() |
派不上用場的那二三十種演法
《陽光普照》裡,巫建和飾演因為犯錯進入少年輔育院的阿和,面對他宣稱只有一個兒子的爸爸、成績優異零缺點的哥哥、總在中間穿針引線的媽媽,阿和有么子的驕縱與骨氣;看著與自己糾纏的兄弟菜頭,又有怯懦與戰戰兢兢。整部電影都在談「把握時間,掌握方向」、陽光與陰影相生,巫建和寡慾如常:「勝負都是別人定的,阿和只是把日子過下去。」
這次拍戲,他們讀本只看三場戲,「導演希望不要特別設定,把所有感覺放在拍攝當下,我也都是完全看劇本,慢慢進入。」
「每次拍戲都會準備二三十種演法,好玩的就是,你絕對不會演那二三十種。」
巫建和說,這是他最喜歡演戲的地方,你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事,事情總會發展成意外的結果。「如果能信任劇組,導演也給你空間,就不會是那二三十種你已經準備好的演法,但,那二三十種不能沒有。」
準備好每一種演法,所有現場與故事背景的關係都想過了,「這就變成一個基礎,因此你可以在演那場戲時,把所有事情都忘掉,專注在那場戲。你怎麼可能會知道,導演喊開始之後會發生什麼事?」
他成為一個意外的演員。在《燦爛時光》演溫雅的李月儒,對同性的情意在肉搏打鬥時輕輕綻放;他用自身的溫吞與遲疑去圓潤《憤怒的菩薩》的明快節奏。好看的戲,需要許多意外。
《陽光普照》接近開場的場次中,阿和面色凝重,一旁爸爸陳以文喊著要把自己兒子關到老關到死,對面就坐著劉冠廷怒視自己,「那個是⋯⋯你會覺得你真的犯錯了,情緒就是很自然跟著『啊,為什麼會這樣?』的感覺,眼淚流下來。」
他在《陽光普照》哭得很多,有一場戲,在家裡發生一件重大意外時,他人還在少年輔育院,午餐時間拉著便當推車,下坡路上越走越快,阿和奔跑衝刺向操場、失控大吼,他說這是對阿和來說情緒最重的戲。你當時心裡想什麼?⋯⋯
◤ 帶讀者看見無數創作者 B-Sides 的台灣媒體,第一本專訪精選集 ◢
收錄受訪者
音樂影像導演・郭佩萱|導演・黃信堯|演員・巫建和|設計師・洪彰聯|《新活水》總編輯、作家・黃麗群|YouTuber・反正我很閒|Podcaster・百靈果 News| 《報導者》副總編輯、記者・劉致昕| 青平台基金會董事長・前文化部長・鄭麗君|樂團・珂拉琪|攝影師・周墨|音樂製作人・黃宣|設計師・林小乙|作家・張亦絢|寫作者・前午場酒店小姐・少女A
- 全新再訪|訪問做完了,然後呢?我們再度聯繫訪後半年到數年後的受訪者,聽他們再談自身的訪後境遇。初訪時曾想像的未來或尚未解答的探問,如今是什麼模樣?
- 親身回望|如果可以親筆修改一篇關於自己的訪問,你會如何下筆?本書提供收錄受訪者修改、註解專訪文章的權利,並將修改與原文一併保留,展示此刻與訪問當時受訪者心靈的錯動與輻合。
- 職人特輯|「Sprinkles ——現場一百答(不是專訪心法)」邀請在台灣編輯.攝影.企劃・訪問領域深入經營的執業者,收錄「對自己影響最深的訪問」、「被要求修圖最離奇的地方」等十五問一百答。
- 精裝收藏|設計師莊皓操刀精裝全彩裝幀,以皮紋荔采紙暗示時間的壓刻與皺摺,如同歲月的肌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