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麥美感學院|插畫家陳姝里:拼貼的自由沒有對與錯,媽媽的所有決定也是

麥麥美感學院|插畫家陳姝里:拼貼的自由沒有對與錯,媽媽的所有決定也是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02.08.2023

「生完孩子後,我有好久沒有認真看鏡子裡的自己。」

會走回鏡子前,是因為那一天陳姝里發現,當時九個月大的女兒 CC,眼神不一樣了。

剛出生時孩子視覺還在發展,最先透過聽覺、嗅覺、觸覺認識父母。姝里說 CC 第一次摸到爸爸臉上的鬍渣,還嚇了一跳放聲大哭。「有一天,她開始主動伸手去摸爸爸的臉,那個眼神你會知道,她認出那是爸爸了——我那時候想,天啊,我很久沒有看我先生長什麼樣子了。」

姝里也站到鏡子前,看看自己的五官,「好有趣喔,我自己的臉現在是這個樣子。」

女兒認出爸爸、媽媽的臉孔,對姝里而言不只是看到外貌,而是她跟著孩子一起好好認識家人的契機。她決定,要和孩子一起用拼貼畫做出家人的臉,並且把拼貼成果變成一份獨一無二的紀念禮物。

「雖然表現形式上是人的臉,但其實在認識人的過程中還會有情緒上的認識、個性上的認識、相處上的認識⋯⋯」和家人的親密認識,從一張拼貼畫開始。

透過日常的陪伴,建立親子親密關係,麥當勞長期鼓勵家長「當孩子的朋友」。今年在「麥麥童樂會」臉書粉絲專頁推出「麥麥美感學院」,邀請親子一同在生活裡輕鬆實踐美感體驗,發現美就在身邊。更重要的是,在一起動手做的過程裡,產生貼近的傾聽和陪伴,建立更多的信任和理解。

這一堂課由插畫家陳姝里帶著兩歲多的女兒 CC,分享簡單、易完成的拼貼創作。像是在玩拼圖一樣的自然中,創作出一幅「家人的臉」,和孩子一起療癒地撕碎紙張、自在地黏貼,用一段精心的時光看看彼此相愛的臉龐。

拼貼,沒有好壞對錯

從小喜歡畫畫的陳姝里,大學主修織品,前往英國進修平面設計,而後畢業於布萊頓插畫研究所。她以插畫和平面設計為職業,個人創作更開放不設限,多種媒材切換:拼貼、版畫,去年也開始玩陶土。形式多元,卻都需要以雙手投入觸摸,也像她的個性和作品,自由且有溫度。

小時候喜歡和哥哥姊姊一起畫畫讓爸爸評分,總是拿最高分而埋下了創作種子的姝里,現在特別鼓勵家長和孩子一起做拼貼,「因為拼貼沒有好壞對錯,什麼人都可以上手。就像玩拼圖一樣,幾乎是本能。」

IMAGE

IMAGE
IMAGE

姝里強調拼貼創作的簡單,不需要專業的材料、畫具,許多生活中的物件都可以再利用,垂手可得的廣告紙、紙盒,或是過去創作剩下來的邊角料都可以,準備起來並不費力。只見姝里拿起手邊的麥麥盒,引導兩歲多的女兒 CC 一起把紙盒撕成不規則的條狀, 「麥麥盒就很適合,顏色鮮豔,而且是三原色其中的兩色,紅、黃,再另外搭配藍色,就會很協調。」

「CC 妳看,這個當爸爸的鼻子好不好?爸爸的鼻子是大,還是小呢?爸爸有沒有戴眼鏡?耳朵要什麼顏色?CC 妳覺得爸爸的頭髮夠多了嗎?」小女孩到處摸索,一邊在紙張裡尋找、一邊像在記憶爸爸的臉。姝里有時是引導者,有時作女兒的手,但她幾乎不做決定。

「當然會希望成果好看,但我們常常會遇到的情境是,大人覺得好看?還是孩子覺得好看?我盡量不去干涉她拼的東西——我不覺得我拼得比她好看。」身為創作者,姝里清楚知道美感沒有好壞對錯,甚至 CC 也曾做出讓姝里驚豔的作品。

「有天,她把蠟筆一支一支拿出來,然後一條一條慢慢地畫。她說她在畫『1』——哇,好認真地在畫『1』喔。」五顏六色、長短不一的手感線條,落在小紙卡上。乾淨寧靜。

姝里把這張畫有些慎重地擺在書架上,除了覺得很美,也提醒著她,對孩子而言所有的事物都是第一次、都很新奇,她珍視這樣的新鮮,也包容那些費時的學習,「是啊,孩子要認識一件事物是需要花很多時間的⋯⋯她用兩年認識了『1』,好不容易,也好厲害。」

IMAGE

CC 說認真畫下的 1 在書架上日日陪伴著姝里。每一個 1,都像是我們人生珍貴的第一次。

IMAGE

拼貼時,兩歲的 CC 很忙碌,一下子抓起筆刷在紙上揮舞,一下子想要貼貼紙,不時還會為了拿紙張,踩在創作品上,像一頭創意爆發的小獸,而姝里在一旁,所做的只有允許一切的發生。

這樣的狀態並非渾然天成,她也面臨過 CC 有一個階段熱衷丟東西。「那是,妳跟她說不可以丟,她就越是要丟——」也是在那個時刻,姝里思考「禁止」似乎是一件過於簡單的處理方式。「她就是覺得好玩,才想玩,那好玩的事為什麼只能禁止?」當然有危險,就會阻止。但如果孩子就是想玩,有沒有可能引導孩子轉變行為,而並非只能中斷玩興。

訪問到一半,CC 想要拖地,她捧著水盆到處走,水搖晃四溢。姝里見狀靜止了一下,她思考後說:「CC 妳要拖地很好,那我們用浴室的大水盆好不好?」她上前說明,設法讓拖地時光繼續,但調整成她也可以接受的模式。不久後,浴室傳來開心的笑聲⋯⋯

「孩子想玩很好啊,我們就該讓小孩子玩!我爸媽也從來不制止我做任何事。」姝里說,小時候在家門口玩泥巴玩到一身髒,都是正常發揮。

孩子使創作更珍貴

和孩子玩,陳姝里認為最好的品質是:「我也覺得很好玩。」

和孩子相處,有時候是保護、有時候是陪伴,角色變化間,姝里最享受自己作為孩子的朋友,和她一起專注玩積木的時光。就像麥當勞一直以來的鼓勵,成為孩子的朋友更能擁有親密且互信的時刻。

「我和她玩的時候,如果不好玩,我就不會想要陪她,那可能心裡就會有聲音是:喔我怎麼花時間在這裡玩這個⋯⋯我為什麼不能去做其他事?」

過去享受獨處,投身創作也需要大量時間的姝里,在當母親的過程,一次也沒有想過要放棄創作。時間的捨得與平衡,當然也就是姝里的巨大考驗。

從 24 小時都是自己的,變成要吃到一口熱熱的食物都有困難,更不用說創作了。「自己帶孩子的時候,我只能用很瑣碎的時間畫一點草圖,幾乎沒有進度可言。」她這樣形容自己:「我常常感到自己不斷地被分割,但沒有一塊是我的。」

如果因為孩子她沒辦法創作了,犧牲感將會淹沒她,「我覺得自己被犧牲了,我會心情很不好,也沒辦法好好對待孩子和其他人。這樣不對。」

在自己帶了小孩九個月後,姝里決定要找褓母。

「有人可以暫停工作,全心陪孩子,那也很棒。有的人休完育嬰假,就得重返職場,或是想帶到上幼稚園——所有媽媽的決定,我相信都是那個時刻所能做的、最好的決定了。

IMAGE
IMAGE

姝里也掙扎過,尤其聽見有人說「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你一定要好好陪他」,她幾乎要被壓力蓋過。

「我當然知道,她的成長只有一次,很重要。可是你有沒有想過,我的生命也在流逝——我無法因為另一個人,暫停我的生命。」孩子和家長,生命與時間的重要性是平等的,也唯有雙方都被照顧到了,親子之間的關係才能沒有委屈的藏匿,澄澈平等。

「我有時候覺得,CC 的到來,就是來要我好好創作的。」孩子的出世並非要讓媽媽失去自我,反而是讓姝里更堅定自己內心最想要做、最不能放棄的事。

有一段時間,姝里在學校當全職老師,不久就發現自己不合適,想要離開的過程又有些猶豫,「就在這時,我發現我懷孕了。」那一刻姝里知道自己不可能在全職教書的狀態下,兼顧照顧小孩和創作。

在捨得之間,不能被放掉的,就更加往前站一步。「我留住了創作,那我覺得我有留住了,我的心就定了。」

女兒兩歲生日時,姝里在臉書上這麼寫:「謝謝我的女兒,讓我去思考我生命中最不可被捨棄的是什麼。」

做可以滿足自己的事

當媽媽後,時間比寶石還難得。陳姝里笑指著工作室的一張沙發喊:「我以前還會在上面睡午覺!現在根本不可能,我太珍惜待在工作室的時間了。」

想要創作的起始點,是一趟坐在台中開往花蓮的火車上,姝里把手上的《只是孩子》看完,作者 Patti Smith 像是她的心靈導師,促使她心裡響起這道聲音:我要當藝術家。那是 2015 年。五年後她成為一名母親,在捫心自問沒有要中止創作生命後,姝里開始調整節奏。

「我還是想繼續創作,想做得那麼多,也想要變強。」她不願意讓有小孩變成無法做事的藉口,「做得慢一點,但我還是可以做。」

IMAGE

IMAGE

前陣子和同樣是媽媽的插畫家葉懿瑩對談,兩人都對設定目標有所感悟。「不要設定太大的目標,如果一直達不到那當然會壓力很大;或是乾脆不設定,沒做到也沒關係。」不僅是針對創作,姝里也會試著明確地告訴自己:「我知道我現在做不了那麼多,我無法把房子都整理得超乾淨,有時候玩具沒收就算了,工作也稍微不接得太滿——做自己有辦法完成的。」

時間變少,滿足卻變多。

「我在有小孩之後,更想要滿足自己的創作欲。」插畫或是工作也會有滿足的時刻,但現在姝里更明白自己想要往內在探索更多,想要做像孩子般純粹、自我滿足的創作。

去年開始摸土,姝里把作品稱為「拾獲物 Found Object」。工作桌上一排看似幾何、不規則形狀的陶作,靈感源自剪紙剩料。「工作桌上總會有一堆堆,幾百片、幾千片。偶爾我會發現一片,哇形狀好好看。我好像拾獲一個寶物了——那樣的感覺。」

蒐集這些小小的拾獲物六、七年後,當姝里想要嘗試陶塑,她直覺想到要把這些紙片變成立體。「它其實沒有任何意義,就是剩下的紙料。但變成陶土後,就轉換了另外一個形式,換了媒材,它就是全新的表現手法了,狀態也完全不同了。」姝里說著,眼神發著光芒。

姝里說,當她的手一碰到陶土,會馬上連結起小時候正痛快地玩泥巴的自己。兒時家門前面有土堆,她很常把土沾水混入野花、野草,感受濕潤與搓揉。那是姝里童年的天堂時光,也是她最初的創造經驗。

那份單純創造的快樂,或許是長大後很難再體驗到的,「時間是回不去的,但我現在重新摸土,就可以直接回到那段時間。童年的記憶讓我不要忘記創作的純粹。」也因此,她更有意識地放手,讓 CC 隨心所欲觸摸這個世界,「我所能做的就是盡力提供一切可能,讓她自己去挖掘、去玩,讓她的童年是豐盛的。」

如同從拼貼的平面,拾獲寶貝的形狀,化為立體塑陶。姝里也像是在蛻變成媽媽的過程中,握著最珍貴的創作,長出了新型態的自己,一樣美麗而獨特的她,正與孩子一起用新的眼睛和表現,探索這個新世界。

IMAGE

 

麥當勞【麥麥童樂會】

長期提倡「當孩子的朋友」的麥當勞,今年推出「麥麥美感學院」單元,邀請爸媽在日常生活的小細節上,發現可以和孩子一同探索、培養美感的機會,並且同時透過分享與互動,使親子交換彼此視角,創造親密又獨一無二的時光。

麥當勞將陸續邀請五組不同領域的美感達人,分享他們的 #FeelGoodMoment 及最輕鬆自然的親子美感體驗法,和大小朋友們在 2023 年的春夏秋冬找到生活的美好!

本篇邀請插畫家陳姝里與孩子共創一幅「家人的臉」,用一段精心的時光看看彼此相愛的臉龐,完整拼貼步驟關注麥當勞【麥麥童樂會】臉書粉絲專頁:https://bit.ly/3rmrWSn

#陳姝里 #Patti Smith #拼貼 #版畫 #陶土 #親子 #麥當勞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專題統籌游育寧
視覺指導潘怡帆 Crystal Pan
撰稿廖昀靖
攝影黃覺深(IG:j.son_wong)
核稿編輯溫若涵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