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臺南新藝獎:在四百年的城裡,用藝術行光合作用

2024 臺南新藝獎:在四百年的城裡,用藝術行光合作用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26.03.2024

街邊相遇滿開的九重葛、苦楝樹,3、4 月適合把身體交給臺南的巷子——歷史的街區小路、古老河道的遺徑,初春的陽光照著一隻白色羽毛的公雞迎面走來,偶遇日常裡的超現實。

超現實的不只是錯置的城市樣貌,還有散落在老城裡的藝術品。2024 年,臺南新藝獎帶著藝術家們參與特別企劃「南巷藝事」,走進臺南的古廟祠堂、街邊食肆,和不起眼的小轉角。沿途瀏覽橫跨數百年的各式建築,在地藝廊和城市角落對話,此刻的古都街巷,也是親近藝術的好時節。

微小記憶裡,找到臺灣文化的模樣

進門傳來機具敲擊的渾厚聲響,無違和出現在舊廠房改建而成的大新美術館。

來自新藝獎得獎藝術家吳建興《黑手鍊金術》系列,家中車廠的廢棄板金就是雕塑材料,而機油可以是描繪家族肖像的顏料,埔里紙廠開發的特殊紙張能接住黑油,完成的圖像如同成長記憶,會逐漸淡化、消失。

吳建興找來鋁板,和父親一同敲打出車體成為作品《無形的意外》,每下敲擊都在連結自身的家族生命史,「在父親手上,堅硬的鐵件軟得像張紙。」吳建興指著車頭邊角的「摺料」痕跡說,那是黑手父親手工價值的存在證明,從小聽到大的車廠環境音圍繞其中,是向父親表達敬意的回聲。

藝術家從微歷史出發,且從某種與生命經驗緊密相連的工業技術回望臺灣過去二三十年的經濟產業,也串起與另外兩位在此展出的藝術家的交集——陳為榛使用真大理石表現有如美耐板的貼皮視覺,鐵皮浪板圍岀希臘柱,臺灣文化總是善於在模仿中長出自己的模樣。家裡經營鐵工廠的石梓廷,則運用木頭仿作鋼鐵機具、顏料塗上牛皮紙張模擬鏽鐵,甚至現地豎起一根假柱與兩真柱對望問答:

我來自哪裡?又將往何處去?

IMAGE

 

 

 

IMAGE

吳建興 《黑手煉金術》,汽車保險桿、汽車引擎蓋、鋁、鐵,尺寸依場地而定。

植物的永生與未來

往城內移動,來到鄰近赤崁樓的「弎畫廊」,70 年歷史的三層樓透天,中有擺放植物的天井相連後棟。走上磨石子樓梯,新藝獎得主蔡宇貞的畫作流露靜謐氣息,像與老屋作伴許久,多視點組構的花草與空間,有著微妙的變形。

策展人胡朝聖形容蔡宇貞的作品是「夏日午後睡醒所見的某種超現實孤獨感」。她喜歡將作品畫在比畫布更為厚實的木板上,「我將生活中的印象或經驗的事物放入畫面,像『收藏』一樣。」花草在木板上,獲得比畫布更長久的永生。

IMAGE

藝術家蔡宇貞在弎畫廊的展出作品。

IMAGE

莊志維《感染系列:共棲-02》,相紙、數位微噴、鋁框裝錶 45x63cm,2020。

三樓裸露的木作桁架屋頂下,莊志維則運用了真實的植物,細燈管穿過蕃薯的奇特裝置自然生長,至於要不要澆水、那株蕃薯為何沒有葉子?沒有標準答案,實驗性地向未來預示:人將如何與自然、科技共生。

這樣一幢老屋畫廊容納形式各異的藝術表現,策展人胡朝聖認為,如同具備山海沙洲潟湖等多樣自然生態的臺南,歷經四百年發展,持續包容著一切:「臺南同時擁有人文歷史上的多樣性,就像提供人們一處文化藝術上的培養皿及棲居之所。」今年臺南新藝獎因而以「無際棲域」為名,將當代藝術裡的任何聲音與可能性,包容在臺南空間的多樣性,好比在弎畫廊,作品融入老屋的生活氛圍,一併感受到城市的生活質地。

小轉角裡,穿越時空

走出藝廊,來到金龜樹排排站的開山路,途經蓋成中式傳統建築的天主堂,聞到騎樓的咖啡香,接著是大埔福德祠的金紙香,轉進巷弄。當遠離了車聲,也就抵達木磚造老屋「小轉角」,近年翻修成一處文化空間,辦展覽、講座與課程,擔任社區鄰里的共學平台。

在小轉角,2019 年新藝獎得主洪譽豪展出虛擬實境 VR 作品《鎮誌・人徒》(VR 體驗 5G 版本),運用 3D 掃描記錄佳里金唐殿周邊街道、市場樣貌,點雲影像封存了某段時空的地方記憶,如同整建過的小轉角,牆面仍保留許多過往生活痕跡。這趟佈展住在巷口民宿,正好遇上隔壁的福德祠整晚在辦擲筊大賽,那樣的生活感像經歷了一趟小駐村。

結合數位發展計畫,洪譽豪首度使用 5G 技術展出,影像資料能儲存在遠端主機進行運算,再透過 5G 傳輸至展場進行展演。科技克服了龐雜的硬體運輸與裝設,讓藝術家得以遠端管控作品狀態,展出及觀看設備達成輕量化,VR 跨越時空。在近百歲的老屋嘗試最新科技,當代藝術帶我們體驗既老又新的臺南。

IMAGE
IMAGE

劉芸怡《消逝的肖像,柏林III》,德國,藝術微噴於 Canson 白金純面相紙,150x90 cm,2014。

橫跨 400 年的 400 公尺

位在永福路巷內的陳德聚堂,自創建以來已有三百多年歷史,最早作為鄭成功屬下陳澤將軍住所,現為陳氏宗祠,部份空間由手工吉他職人、彩繪畫師及竹編創作者進駐,歷史空間重新被妥善照顧與運用。

宗祠裡,巨大彩色風獅爺《平安平安平》寬幅合身地鑲進廳堂裡,創作來自去年新藝獎得主胡宮雪娜,日臺混血的她將家鄉沖繩的風獅爺巧妙合體安平劍獅,精神飽滿。

IMAGE

IMAGE

胡宮雪娜《平安平安平》10XL,尼龍、充氣裝置, 200x520x315cm,2021。

沿著巷經首廟天壇、太平境教會走往圓環角,資深的德鴻畫廊展出今年新藝獎得主徐思穎作品。旅居德國十多年的她擅長創作穿戴裝置結合行為展演,「我的作品常挑戰觀者極限,探討藝術的概念大多比較嘲諷,或最後呈現一個輕鬆的概念。」錄像記錄她在倫敦創作的《馬克》,仿製 V & A 博物館中的劇作道具犀牛,找來兩位表演者穿戴犀牛裝走上街頭——當犀牛走出了 V & A,牠會是誰呢?

另一件作品《膚響》,她燒製薄度不到 1 公釐的陶片,以針線串起上千片成精緻盔甲,容易破碎且危險的陶片,做成衣服後卻失去保護身體的功能,那是她作為臺灣人身處異國時,有感於國家地位及身份認同的脆弱,如同陶片一般易碎,而且焦慮。影片記錄穿上盔甲的模特兒行走於德國 Sprengel Museum,3 小時演出裡,沿途碰撞碎裂的陶片續留原地展出,為展出作品何謂「完整」提出探問。

傍晚 5 點,天色漸暗,就近繞往原為日治時期高級料亭鶯料理所在的鷲嶺食肆,2018 年臺南新藝獎得主林書瑜展出《未失的訊息》,光裡夾雜窸窣的蟲鳥鳴及電子音,一時讓人難以區分是日式庭園,還是科幻場景。

這是臺南的過去與未來。有別於其他縣市的美術獎,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媒合 10 位新藝獎得獎藝術家至專業藝廊展出,當藝術家直接進入藝術生態,作品得到收藏管道,且有機會參與大型藝術節,新藝獎延續年輕藝術家的創作生命,也豐富一座城市的日常。日常因為藝術而超現實,藝術獎走入城市的風景,生態繼續永續轉動。

 

2024 臺南新藝獎「無際棲域」
活動日期|2024.03.14-2024.04.14
展出空間|藝非凡美術館、大新美術館、甘樂阿舍美術館、弎畫廊、德鴻畫廊、絕對空間 、加力畫廊、水色藝術工坊、醉美空間、索卡藝術

臺南 400 特別企劃「南巷藝事」
活動日期|2024.03.14-2024.04.14
展出空間|離塵藝術、Round² Space - PURE 眼鏡驗配所、目栮、看見綠、陳德聚堂、綠皮開心果、離塵、鷲嶺食肆、Bar Alter、Detail Dessert

*每日開放時間請參考空間營運時間

#當代藝術 #裝置藝術 #展覽 #台南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黃怜穎
圖片提供臺南市文化局
執行游育寧
核稿編輯陳劭任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