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著梅里耶的電影夢:《雨果的冒險》

守護著梅里耶的電影夢:《雨果的冒險》

作者電影啟事
日期28.02.2012

大學時期修了一門跟繪本相關的課,某次老師用投影片介紹《雨果的秘密》(The Invention of Hugo Cabret),放映了故事開首那二十張黑白素描的圖片,從月亮帶到巴黎市再聚焦到火車站,然後是主角雨果的特寫。沒有文字,老師在旁也不說話,但那時候在臺下看著靜態的圖片一張張滑過,我已有種在看電影的感覺。下了課就迫不及待地把這本如字典般厚的繪本買回家,翻開第一頁開宗明義地寫道:「Before you turn the page, I want you to picture yourself sitting in the darkness, like the beginning of a movie......」

因此當我真的坐在電影院,戴著 3D 眼鏡觀賞導演馬丁史柯西斯改編的《雨果的冒險》(Hugo)時,有好多畫面都似曾相識,彷彿有條隱形的傳輸線,正把我讀故事書時腦袋浮現的映像投射到大螢幕上。30 年代的巴黎,一個叫作雨果的小男孩,身兼孤兒、車站時鐘維修員、小偷三個身份,在車站的牆後面守著他的祕密——一台父親留下的機器人。為了能讓機器人重新動起來,他開始去偷車站玩具店的零件,也因此,他那小小的祕密齒輪開始與電影、夢想等大大小小的齒輪連接在一起,最後甚至轉動了電影大師梅里耶(Georges Méliès)原本已停止不動的零件。

我本來並不喜歡看 3D 的電影,總覺得華而不實且本末倒置,許多標榜 3D 的片子往往都變成是在賣弄 3D 科技效果而不是在述說精彩的故事情節。但《雨果的冒險》在這方面倒沒令我感到失望,尤其是雨果眼中這龐大的機械世界,每個零件在現代科技的視覺效果下,都呈現出細膩精巧的一面。當觀眾跟隨著雨果的腳步在車站裡兜轉,整個畫面因為立體的影像而變得有種奇幻的真實感。正如雨果在劇裡說過:「我想像全世界是個巨大的機器。沒有一個零件會是多餘的,零件的數目總是恰到好處。」華麗的視覺效果也是恰到好處,因此《雨果的冒險》能獲得奧斯卡最佳攝影、美術指導、視覺特效等獎項,絕對是實至名歸。

故事到後來慢慢地將祕密抽絲剝繭,當揭開了機器人的祕密後,劇情開始完全聚焦到「電影」這個主題。很多人會將《雨果的冒險》與《大藝術家》(The Artist)放在一起比較,因為這兩部獲得諸多奧斯卡獎項肯定的電影,內容正巧都在向傳統電影產業致敬,但有別於《大藝術家》以黑白默片方式帶領觀眾回味「無聲勝有聲」的美麗,《雨果的冒險》是以華麗繽紛的視覺效果描繪當年電影工業宛如夢工廠一般的存在感。

在電影剛發明的時候,播放的內容會偏向記錄真實故事為主,例如盧米埃兄弟(Auguste and Louis Lumière)的《火車進站》或《工廠下班》等片。 原本以魔術師為業的梅里耶看到電影捕捉光影的奇蹟後,他發現這台機器絕對不只可以拿來記錄真實,電影絕對有能力去捕捉夢想。於是他運用無比的想像力,在電影畫面上顯現出如魔術般夢幻的效果。《雨果的冒險》讓梅里耶成為車站玩具店那充滿祕密的老爺爺,因為發現世界大戰後人們看透了真實的醜陋,沒有人想再看他拍的電影,沒有人想再快樂地作夢,所以他也放棄自己創造美夢的意念,變成小男孩雨果眼中「因失去目標而壞掉的人」。

最讓我感到有趣的是,《雨果的冒險》首先是一本像電影一樣的繪本小說,然後如今是一部能流利順暢地將夢、傳統電影、魔術、時間等齒輪串在一起,似真若夢的現代電影。從平面的素描畫作,變成立體的電影,它們都是在述說「電影」的故事,而又有什麼比用「電影」來說「電影」來得更迷人呢? 

#雨果的冒險 #電影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Regina
圖片提供http://2.bp.blogspot.com/-ZcteZ4tmx18/TsyxdnNmR2I/AAAAAAAAD4A/h5PXQpPV_Xw/s1600/02_standard.jpg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