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週 2014】我們一點一點地改變──也斯眼中的香港

【香港週 2014】我們一點一點地改變──也斯眼中的香港

作者香港週 2014
日期13.10.2014

城市之所以為城市,並不獨因其建築、氣候與經濟模式。一座城市的氣味光影必得投影在人身上,方得立體。譬如上海之於張愛玲、紹興之於魯迅、台北之於白先勇。香港,則有也斯為其發聲作傳。

香港重要詩人梁秉鈞(也斯)眼中的香港不是純然土生土長的在地味,亦非到此盤桓數月的粗淺闊論,他視野中的香港恰好介於兩者之間,尋常中保有好奇,傖俗裡蘊含一縷詩意,寫來便既具歷史縱深,又新潮摩登。道地港人讀來自覺熟稔中另闢深邃餘韻,初來乍到者,則別有一番流連玩趣。

香港一向以其現代化為傲。百年前中國對現代化的想像是船堅砲利,百年後我們知道現代化是深入體制、文化與思想,且根植於本地,涵納過去,如此方展露意義。也斯充分地反映了這樣的香港,求新,求變,同時又調和一點點歷史掌故,俾使景物不單單是石瓦灰泥,其中還居住昔日來訪者的幽靈。

「我該怎樣帶你認識我的城市?」也斯在《電車的旅程》乘電車為讀者導覽:銅鑼灣拐道處小小一片地就是我們的廣場,灣仔拐向左是廟宇、蘇絲黃和三角教堂,向右包浩斯(Bauhaus)風格的流線波浪般起伏,合和中心六十二樓的旋轉餐廳還永不疲憊地轉動嗎?希爾頓酒店如今拆卸得片瓦不留,海市蜃樓,只有地產商是永遠的。與鈞特.葛拉斯(Günter Grass)同遊新界,透過風物土俗描繪葛拉斯善懷疑而不對事物抱持成見的性格,同時借一外來者之眼回顧自身所處空間。「我城如斯複雜,人們喝鴛鴦吃車仔麵,耶誕最應景莫過中西合璧的『金必多湯』,我城因複雜而越顯迷人。」

IMAGE

《都爹利街》梁家泰作品

既有燈紅酒綠、紙醉金迷,背後必定就有蒼涼晦澀、零亂破敗的另一面,也斯並不刻意迴避這部份。他寫九龍城寨遷拆,巨大曲折的城寨中容納著住家、小賭館、無牌診所、咖喱魚蛋攤,寡婦與妓女相鄰而居。從一棟大樓到另一棟得要低伏高竄,穿繞過許多人的起居與夢境。鋼筋管線交錯如蛛網,深吸一口氣,肺葉立時為新鮮、曖昧而近於混亂騷動的空氣填塞。一抬頭,天色亮澄如鏡──這是香港。對景物的關注勢必終將反射回人身上,也斯觀察到一個女子將家當全數裝在竹籃裡到處拖著走,觀光客爭相去昔年瘟疫肆虐的西邊街問卜求籤…庶民群相一逕自現實湧至筆尖。也斯自十多歲起寫作至今,熟悉香港文壇。他用「狐狸先生」形容李歐梵之黠慧,其識見洞徹即使在學者當中亦相當難得;推崇劉以鬯富創新與現代性,任報社編輯,通俗之外還樂意廣納文藝性較強的來稿;至於談葉輝,則有如甕中樹,甕象徵限制,但縱使扎根於甕的擠迫之中,創作者依舊抽長出一樹濃蔭。

也斯自己何嘗不是這樣的創作者?香港詩人廖偉棠極其肯定他:「我覺得也斯不只是詩人,不只是文學家,他對整個香港文化的影響非常大,尤其是對香港文化本土認同的影響非常大。這種影響跟很多政論家、文化批評學者靠呼籲、立論不一樣,他真正用作品奠定了文化認同的基礎。沒有文化作品,再怎麼鼓吹香港有本土文化,有文學,都是沒用的。他實實在在地在用詩和小說、跨界藝術等奠定香港文化。」作為一書寫者,也斯傾注他唯一的手藝勾勒香港,一生心繫為香港文學平反。因著也斯,歷經長達百年餘殖民的香港不再只被視為某政權的延伸。這棵洋紫荊擁有更強健而完整的形象,洋紫荊之所以為洋紫荊的主體性。

也斯不但用鏡頭留住香港,他明朗而紮實的詩一樣展現了香港浸染之深,他寫電車、廣告和盆菜,交出《羅素街》、《亞洲的滋味》和《北角汽車渡海碼頭》等詩作,華洋雜處,新舊交替。他不故弄玄虛,就是單純地用詩跟每一個人對話。廖偉棠認為也斯的詩表現了香港的本我,「理性地與普世價值接軌」。他的詩,常常如俄國詩人曼德斯塔姆所書寫的一樣,包含著「對世界文化的眷戀」。也斯曾因非出生香港而受質疑,但香港原本就是移民社會,最終,「香港已接納他如接納一株礦苗回歸礦床」。

此身究竟誰屬?無論也斯本人,一代代港人乃至半島皆共同面臨身分認同的兩難。1992 年,也斯出版《形象香港:梁秉鈞詩選(中英對照)》,彼時 1997 回歸在即,謠言四起,人心惶亂,而詩篇回眸凝視半島遺址,再一次,最後一次──阿克巴.阿巴斯(Ackbar Abbas)的序說這本詩集:「處於充滿『趣味性』的時空之中,有曖昧的優勢」。以 1997 為分水嶺,此前《City at the End of Time》,此後則是《後殖民食物與愛情》,舊時代終結以後還存留微弱的訊號,不時提醒變遷尚未真正遠去。

IMAGE

《給苦瓜的頌詩》也斯作品

迷失,而後尋回。也斯細膩呈現隨時間軸推進而移易的一城縮影,所以他說:「香港是我寫不盡的題材。」命運之輪始終不停地轉動,置身其中,寫作者只能不懈地寫。趙稀方評《後殖民食物與愛情》十分到位:「不是殖民主義,也不是民族主義,而是混合、衝突、抗拒、容忍、共處,這種立場出自於香港特定的歷史位置。香港處於中英之間,混合著東西兩種文化,這種邊緣的地位和過渡的性質,既是香港的短處,也是長處。」

也斯的詩我特別喜歡《維也納的愛與死》,倒數第二段:「我們寫詩/我們愛與被愛/我們的容貌/經過陽光經過雨/經過/一點點地改變」。風雨是常有的,改變最終也還有什麼終究不變,譬若對歧異的包容與理解,譬若對香港的無限眷戀。

IMAGE

(《船破》菜宛璇作品)

IMAGE

(《在時間盡頭的城市》李家昇作品)

 

活動資訊

《游─香港詩人梁秉鈞的旅程(1949-2013)》展出以也斯詩作為縱,及他與藝術家朋友共同創作的跨媒體藝術作品。

香港週《游─香港詩人梁秉鈞的旅程(1949-2013)》:

www.hongkongweek-taiwan.hk/tc/program_06.php

#香港週 2014 #香港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栩栩
資料提供香港週 2014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