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冒險王》:仍然是心中的永恆陽光

《青春冒險王》:仍然是心中的永恆陽光

作者電影啟事
日期16.10.2015

楚浮的第一部長片《四百擊》(Les Quatre Cents Coups)奪下當年坎城最佳導演獎,讓「作者電影」不僅在筆下也在自己的鏡頭中辯證。這部追溯自身成長歷程的經典之作,當年只有十五歲的尚皮耶里奧(Jean-Pierre Léaud),在最後一顆長鏡頭裡,沿著海岸奔跑彷若要前往無望,卻在浪花捲上腳尖之後那麼本能地轉身,畫面凝滯在他稚嫩又提早老去的臉龐。從此以後,想起楚浮不會忘了《四百擊》,回望青春是這個電影作者的起點;對另一個電影作者,米歇爾龔德里(Michel Gondry)而言,追憶成長則是經過洗鍊之後的事了。

掃描龔德里的影像創作軌跡,早期的 MV 便可看出他慣用的方式與特徵,也逐漸積累成他獨特的作者簽名(signature)。童話的、夢境的、可愛的、迷人的、綺麗的,對於手工感的堅持,讓龔德里每一部作品(無論是 MV、劇情長片或紀錄片)都抹上了奇想色彩。追求手作的真摯質地,反倒突顯了超現實的特性,龔德里確實是讓電影的幻境本質更加發揮的佼佼者,是造夢職人。於是,夢與愛情,在《王牌冤家》(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中,他道出了渴愛、戀愛與愛過之人都要經歷的炫目世界。

 

《王牌冤家》、《戀愛夢遊中》、《泡沫人生》三部不僅皆以愛情為命題,也維持了龔德里的特性。尤其《泡沫人生》貫徹始終的奇想,完全超乎常理的設定,像讓整個故事發生在有點類似真實人生的遊樂園,是龔德里建造的異托邦(heterotopia)。他營造的虛像,他的影像空間讓原本只是觀眾的第三者,踏上實際情感搭建的橋樑,深深進入其中。

但是新作《青春冒險王》(Microbe and Gasoline)卻反其道而行,龔德里回歸單純的電影語言,用所有電影觀眾都熟稔的敘事,憶起他的年少時代。在清新、簡單的故事中,仍能看見龔德里的特性,只是這次他玩得內斂,內斂中帶有更渾然天成的深刻。

擁有繪畫天賦的丹尼爾(綽號 Microbe,瘦小而軟髮及肩)與機械改裝能手提歐(代號 Gasoline,特立獨行的轉學生),反映了導演龔德里的兩個面向。對藝術創作的喜好與長才,以及手作打造的偏好,這兩點都已在以往的電影作品中充分展現。《青春冒險王》的角色呈現了龔德里這個電影作者的雙面層次,這次他不在敘事手法中表現自我,而從根本上在故事裡還原自己。

 

同樣的,在龔德里的創作脈絡中反覆出現的特性──殘缺。再怎麼樣夢幻的表象都有缺陷,那個傷口淺淺的,卻造就於漫長難解的命運。《王牌冤家》轟然而逝的熱情,Clementine 一時衝動到忘情診所洗去記憶,在生性怯懦的 Joel 心中鑿下黑洞;《戀愛夢遊中》性格古怪的 Stephane 在夢境裡遨遊,現實中卻感情失利;《泡沫人生》莫名富有的Colin終於擄獲美人心,卻中止於一場怪病同時還要面對財源枯竭的一刻。是泡沫的虛無,雲朵的溫柔,《青春冒險王》以燦爛的故事為表徵,也埋藏現實人生常常經歷的難題。丹尼爾和提歐在學校是怪咖二人組,難兄難弟在懵懂的十四歲陪伴在彼此身邊。在心境與成長的路上相似,兩人其實在社會階級上落差甚巨。丹尼爾家境富有,三兄弟個展其才,母親(奧黛莉朵杜飾)卻有憂鬱與虛無主義傾向。提歐看似堅強活潑,在家卻常被父母看輕,地位低下。互相交錯的美好與殘缺,開拓了龔德里作品的延展性,細細品嘗,更有興味。在他的虛幻裡,魔法一般地反映了極大的現實。

電影終有暗幕的一刻,故事也總要了結,縱然可能結束的潦草。年少一段有點愚蠢、有點瘋狂但總是值得的冒險,雖然相較來說顯得樸實不那麼華麗,啟程地實際,歸途又保有那麼點魔幻的味道。暑假結束,兩個小王子都長大了一點,務實了一些,仍是彼此心中的永恆陽光。

作者導演此生大概都在拍同一個故事,在創作的脈絡中不斷變形,而離不開紮根在生命裡的初心。《青春冒險王》定是最完整落實米歇爾龔德里核心,並且將前期相較於浮誇的手法蒸餾成純淨的精華之作。

#青春冒險王 #電影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謝璇
圖片提供西紅柿非主流放映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