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稻埕的那些小事(一):迪化街過年前的那幾天

大稻埕的那些小事(一):迪化街過年前的那幾天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03.02.2016

過年前的幾天,是迪化街一年中最熱鬧的時候。每年春節前在迪化街開辦的年貨大街,總會吸引成千上萬的婆婆媽媽前來採購各種食品。平日人車冷稀的迪化街,也只有逢年過節時,會出現車水馬龍的情景。臺北的年貨賣場不只有迪化街,但是迪化街的年貨買賣卻最具代表性,歷史也最悠久,畢竟迪化街之所以成為繁華的街肆,就是因為南北貨買賣。

咸豐年間(1850 年開始),隨著移居臺北盆地的漢人漸多,臺灣與中國大陸的人貨往來也越趨頻繁。當時臺灣雖然盛產米糖,但終究是新開發的地域,手工藝的發展比不上中國大陸,食品加工業還不純熟,只能輸出農產原物料到對岸,再從對岸輸入南北乾貨。臺灣生產的米、茶、糖、大菁(染料)、樟腦多銷往唐山、廈門、福州、香港等地,而自對岸輸入各類南北貨,以及房屋建材、農作器具等。

每天從大陸來的帆船,順著淡水河進入盆地,船上的貨物原本送至艋舺集散,但是艋舺河岸淤積後,改至大稻埕碼頭上下貨,再由人力車搬運至迪化街作大宗的批發買賣。散布在盆地各聚落的商家會派人前往迪化街採購貨物,大稻埕作為兩岸貨物的集散中心,很快地便發展出熱鬧的商圈。

迪化街是貫穿大稻埕南北的縱軸主線,可分為南街、中北街、北街三段,南街上大部分為布店,中北街則交錯中藥店、南北貨,北街則以南北貨為主。什麼是南北貨?就是經過加工的食品,可分為山產、海產兩大類,大部分經過風乾處理的程序,可以包存多日不腐壞。山產代表有香菇、木耳、金針、鹹菜、火腿等,海產主要有干貝、小魚乾、海帶、鹹魚、鮑魚、魷魚乾等(註 1)。過去春節前家庭主婦大量採購南北貨,就是為了因應年節期間菜市場接連幾天休市,沒有辦法買到生鮮的肉類蔬果,因此先在家囤積一些南北乾貨好過年。

過個年需要貯存的食物當然不只有吃起來鹹鹹的山產、海產,還包括許多應景討喜的甜食,諸如各式糕點、蜜餞、糖果、餅乾、花生瓜子等零食。吃一口甜在心裡頭,一個人就算收入欠佳,心情也會跟著好起來,這個年就好過了。農業為主的時代,零食近乎奢侈品,只有過年時才可以名正言順地大吃特吃。大稻埕富商巨賈雲集,消費力旺盛,娛樂場所自然很多,間接促成迪化街供應來自島內島外的各種零食。來大稻埕辦年貨,除了犒賞自家人的肚腹之外,還可以採買幾件體體面面的伴手禮,帶去訪友探親。

清治最後幾年,原本就是臺北貿易中心的大稻埕,更因為茶葉外銷而成為臺北最富於異國情調的繁華街區。大稻埕商家積攢財富後,很自然地在吃食之外也開始講究起穿著。適逢日治時期來臨,日本人引進布料批發業到大稻埕,產生群聚效應後,此地很快地成為臺北最重要的布料市場,與食品為主的南北貨市場互相輝映。

國民政府遷臺後,臺北的貨物運輸已從水路轉變為鐵路和公路,迪化街的集散功能不若以往,因此商家的營業模式逐漸從批發轉為兼做零售,來迪化街掃貨的族群不再只是負責大宗採購的業務人員,還包括臺北城內的大小家庭。此時的臺灣家庭採買年貨,只要來迪化街,多種需求就可以一次搞定。這裡有最齊全豐富的商品,不僅可以買到各種新奇好吃的東西,全臺北又有什麼地方比布店林立的迪化街,更適合訂製除舊布新絕不可少的新衣服呢?

臺北人一整年辛苦工作的成果,都展現在那一襲新衣上了。現在的人們習慣購買成衣穿著,大多不知道所謂的「量身訂做」是什麼意思。來到迪化街,在一家家布店中千尋萬覓自己喜愛的布料,再請裁縫師根據自己的身材及喜好款式裁作新衣。由於參與了製作的過程,做出來的衣服一定最別致、最貼身,流露自己獨有的品味,幾乎不用擔心會撞衫。直到現在,大稻埕永樂市場仍是服裝設計系、Cosplay 玩家的淘寶聖地。

主婦買乾貨做新衣,小孩啃餅乾吃糖果,男人在工作閒暇之餘,還可以跑跑大稻埕的酒家、藝妲間、戲院、茶館、西餐廳、賭場尋歡作樂。那個時代並不需要特別設立年貨大街,因為迪化街的 365 天,天天的人潮都多得像現在過年前的那幾天。

註 1|卞鳳奎紀錄:〈大稻埕南北貨座談會紀錄〉《臺北文獻》110 期,(1994 年 12 月),頁 1-10。

#大稻埕 #文化 #迪化街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莊祐端
攝影兄弟項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