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跳舞|旁觀巴金森氏症之舞

有時跳舞|旁觀巴金森氏症之舞

作者何曼莊
日期14.02.2016

每住到一個地方,就得找個能固定跳舞的場所。紐約市布魯克林的居民十分幸運,因為這裡有世界一流現代舞團馬克.莫里斯舞團(Mark Morris Dance Group ,簡稱 MMDG)大本營。這棟舞蹈中心位於布魯克林市中心,火車站旁,紐約地鐵二十四條線中有十條會到,在這種地方竟然有五層樓高的舞蹈中心,裡面教室寬敞,採光通風良好,授課教師有許多是 MMDG 舞團的現役團員,有些課程配有現場鋼琴或鼓隊伴奏,學費還比曼哈頓的舞蹈教室便宜,不知道他們怎麼辦到的,我只能滿心歡喜地享用。

MMDG 每年會舉辦一次全日 Open House,那一天整個舞蹈中心對外開放參觀,提供各種免費的舞蹈體驗課,芭蕾、現代舞、瑜珈、伸展一應俱全,還有各種民族特色舞:從大隊鼓王現場伴奏、熱鬧騰騰的西非民族舞蹈、到彬彬有禮臉不紅氣不喘的十八世紀宮廷舞,到了四點,樂隊就往屋頂花園移動,在那裡提供給大人與音樂家啤酒,眾人就擦著跳舞的汗水穿著運動褲在那聽音樂、喝啤酒,眺望黃昏的紐約,結交舞蹈同好,一邊讚嘆著啊這個舞蹈中心真不錯啊!Open House 傳達的是舞團的宗旨:舞蹈是屬於所有人的,不論大人、小孩,專業或者素人,還有,無論健康或病弱。

在 Open House 當天教授免費體驗課的師資群中,最有名的就是 David Leventhal 這位前任首席舞者,他曾經是當家明星,也是紐約的名人,他的婚訊還登上的紐約時報的第六版呢。他從舞團退休後,現在的身分是 Dance for PD® 的專案總監。Dance for PD®(直譯:巴金森氏症的舞),可不是募款活動的名稱,這是確確實實為了巴金森氏症患者所設計的舞蹈,最初的發起人是具有舞蹈基礎的布魯克林巴金森協會 Brooklyn Parkinson Group(BPG)會長 Olie Westheimer,他找 MMDG 合作設計一套舞蹈動作,目的是透過「舞蹈干預」緩解患者逐漸失去平衡感、動能、以及動作流暢度的病情。在 Dance for PD® 計畫中,陪同病患的人也得一起上課,除了生理上的進步,也希望能因此增加患者與外界的互動,進一步避免患者與世隔絕,整體來說,跳舞的目的,是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這個計畫已經進行了十四年,目前在紐約每周約有 40~50 個患者與照顧他們的人一起參與課程,並有神經科學研究者跟隨調查復健的效果。

那獨自一人生了病怎麼辦?有 Google Glass。Google Glass 外表是一副眼鏡、實際上是一台免手持顯示器,戴上之後,你眼前的鏡片就成了電腦螢幕,你可用聲控操作它,把它當成戴在身上的筆電或 iPad,理論上非常酷,不過 Google Glass 上市之後被說不實用、違反隱私法規、外型奇怪、市場接受度超低,一下子從產品金童淪為失敗作品──連 CNN 都這樣說它,但對於無法握住手機或看手錶的巴金森氏症患者來說,這副眼鏡剛好合用。

示範課上,David 拿出已經停產的 25 副 Google Glass 分發給每個人,戴起傳說中的 Google Glass,啟動 Dance for PD®APP,你會看到英姿煥發的 David 會變成小人兒站在公園裡、或海濱步道上,陪伴你練習每一套動作,David 解釋:「發動」一個動作是患者最大的挑戰,只要有人陪同他邁出了第一步,後面的動作相對而言比較輕鬆,所以 Google Glass 的優點不只是免手持,也有陪同、鼓勵的作用。這一切都太有道理,太有意義,所有參與的人都猛點頭、稱讚這個計畫多麼了不起......這畫面太過溫馨,我覺得好像有點奇怪,探討一下,我明白了,我與這些深受感動的人,沒有一個人是巴金森氏症患者。

同一天的傍晚,有一堂 David 教授現代舞課,明星老師的課自然是人滿為患,正當滿屋輕盈活潑的舞者抖動著群身彩色羽毛等待上課,有兩位學員進入教室,一位女士謹慎地緊隨著一位邊走邊顫抖的老先生,他們的緩慢讓大家都肅靜了起來,當兩人好不容易走過半個教室,來到後方的鋼琴旁,女士問樂師:「這張椅子可以坐嗎?」

樂師有點不知所措:「啊,這是我彈鋼琴的椅子,你等等,我去幫你找一張來。」

我當然願意相信跳舞對任何人都有幫助,但是「跳對舞」沒有那麼容易,跳舞可以產生快樂的滿足感、卻也有造成挫折感的時候,身處一個小時完全跟不上的舞蹈課,就足以讓人信心全失,那麼對於身體有病痛的,或者無法好好控制自己身體的人,那種無力感又豈是健康的人可以想像的?蘇珊桑塔格在《旁觀他人之痛苦》(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裡提出問題:當我們觀看那些慘烈的戰爭照片,若沒有真正經歷過那種苦痛,我們是否能夠真正的「了解」?我想要完全理解是不可能的,但我們可以選擇,是逃避地別開視線,或者當一名抱持關懷的旁觀者。病痛把人劃分成「患者」與「凡人」兩種,但生了病的人可不希望從此人生就只能扮演「病患」這一種角色。Capturing Grace 這部電影紀錄了 Dance for PD® 的學員們在 MMDG 中心五樓的表演廳演出舞蹈的前後花絮,電影的海報上寫著:「這裡沒有患者,只有舞者」。而當這些沒想過自己能上台跳舞的人表演結束,台下流淚鼓掌的家人朋友或者路人,也就不再只是旁觀者了。

新的一年到來,旁觀者請多理解他人病痛。猴年快樂。

(延伸閱讀:了解關於巴金森氏症、Capturing Grace 紀錄片 )

【有時看書 / 有時跳舞】
從大動物園畢業之後,女作家開始關注人類的世界。繞道十四個動物園後,回到美國紐約居住,「有時看書」、「有時跳舞」。這個「一動一靜」的專欄,主要目的是在作品與文獻資料中尋找、拼湊,建構出藝術家們在生活中的形象,換言之——找出藝術家們的「萌點」。
萌,日語漢化之後的動詞,簡言之,就是「被可愛的特質所吸引」。

【何曼莊】
1979 年生,台北人,著有《即將失去的一切》(2009,印刻)、《給烏鴉的歌》(2012,聯合文學)、《大動物園》(2014,讀癮),是作家、翻譯、紀實攝影師、數位媒體製作人。 

#舞蹈 #帕金森氏症 #何曼莊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何曼莊
圖片提供Wiki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