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進海澤維克工作室|Thomas Heatherwick 專訪:設計本該來自於人性
尚未見到被稱為「設計鬼才」的 Thomas Heatherwick 之前,只知道他設計了 2007 年在上海世博展出的英國館──種子聖殿;也從書籍與採訪報導中知道他是一位全方位的設計師,但對於 Heatherwick 的設計師養成之路、生平故事與設計靈感發想等資訊仍感到模糊。直到在台北市立美術館與這位來自倫敦的貴客見面之際,才被他強烈的設計熱情給深深吸引。
Thomas Heatherwick 有著一頭深褐色、蓬鬆又卷曲的頭髮,很難令人不注意!當這位跨領域設計師的雙眼閃閃發光、整個人神采奕奕地站在面前時,他會相當溫和有禮地與每一個人握手打招呼;也感覺得到,即使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媒體提問,他的腦袋依舊飛快思考運轉著,若是下一秒鐘他突然拿出空白紙張開始畫圖,你將一點也不感到意外。Heatherwick 另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特質是豐富的肢體語言,他具有強烈的企圖心,熱情奔放,總是在講述想法或回答問題時四肢並用,像是演出舞台劇一般。妙語如珠的他,也總能找到最幽默卻貼切的比喻,來讓每一個答案具體化。
一位全方位的設計師究竟是如何養成呢?他的思考邏輯與一般人是否不太相同?這兩個問題其實很多人都想知道解答,自小在倫敦長大、受家人影響很深的 Thomas Heatherwick 擁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家庭。他的外祖父是一位作家,同時也是一位音樂家,擅長寫和平主義的詩篇,甚至在聖誕節時會將這些詩印成聖誕卡片發送給親朋好友。而 Heatherwick 的外婆,是一位對美學非常熱衷的織品設計師;由於她是德國猶太人,她的生活曾遭納粹摧殘,最後逃離德國來到倫敦,抵達倫敦以後的日子,她除了從事織品設計外,也曾短暫地在當地建築師事務所工作過。擁有如此多才多藝外祖父母,在這樣的前提下,Heatherwick 的母親受到自身父母影響與教育催化,成為一位畫家與珠寶商,後來成為串珠權威。
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中,Thomas Heatherwick 從小時候起便常常與開項鍊與串珠材料店的母親出席藝術展、模型工程展示與工藝博覽會。而 Heatherwick 的父親,原本習畫但在 15 歲以後加入皇家海軍樂隊,後來發展出培養兒童、成人、組織與社群創意的專業。年幼的 Thomas 因為跟著母親出席藝術相關的活動,因此有機會接觸緞鐵、吹玻璃、切削金屬、搭建木構架等等工藝技術;從父親身上,他也承繼了有創新意圖的思維模式。從 Thomas Heatherwick 的背景來分析,除了家學淵源、耳濡目染外,這名設計天才還擁有了與眾不同的「親和性」。
|
|
當與 Heatherwick 談起他的家庭生活時,他說:「我從小就很特別,非常喜歡蒐集東西,從各式各樣的金屬物件、不同的素材或是森林中發現的石頭,都非常吸引我!而這個習慣一直跟著我到今天,我在設計工作室裡,甚至有一個『物質博物館』拿來存放我從各地蒐集來的奇怪物件。但是我很確定,這些東西未來一定會派上用場(笑)。」他也提到,因為家人們的影響,因此覺得自己動手做東西是非常正常的行為。
他說:「當你仔細觀察,你會看到世界上有很不合理的設計,不管是坐起來不舒服的椅子,或是寬度太小的公共座位,都會成為讓你去思考『為什麼這麼設計?』的動力。我們總是讓自己適應環境,很少想過改變環境!改變或是挑戰既有的設計不是壞事,因為我知道新的設計會更適合現在的我們。」Heatherwick 強調,既然過生活的是我們自己,我們應該要更真實地面對自己從外界接收到的感知訊息;我們也應該要更專注地研究人體工學與空間之間的關係,要更敏感地回應我們生活中的需求,因為生活型態是「被定義」出來的方向,而我們自己正是掌舵者!
當那個小時候總是花時間在畫圖、製造物件、拆解電子裝置的小男孩漸漸長大以後,他開始對有關偉大建築工程的書籍產生興趣,並且愛上 Heath Robinson 的發明。在 Heatherwick 中學畢業以後,他修了兩年的藝術設計課程,接著進入曼徹斯特理工大學學習 3D 設計;大學以後的碩士學位則是在倫敦皇家藝術學院修習完成。這七年的專業累積,加上小時候便接觸各種素材,使 Heatherwick 能夠自在地使用材料與靈活地運用加工過程。對於這個階段的他而言,研究各種問題的解決方案,是維持他自己對建築設計與環境設計興趣的根基。Heatherwick 因為了解各種技術又加以活用,間接地開始對每種技術背後的歷史人物與演進產生好奇心。於是他開始廣泛地閱讀、蒐集資訊,他親力親為走訪許多建築師事務所訪問了建築師、自立建造者與承包商,實地了解他們的教育背景及工作方式,也與他們談論社會議題、分享實作經驗,他讓自己經由這些過程的洗禮,成為一個生命力十足、跨越專業的設計通才。
自倫敦皇家藝術學院畢業後的 Heatherwick 開始用 3D 的架構思考所有美學設計,他認為與其將藝術思維無情地切割、分門別類(例如家具設計、雕塑、建築設計、時尚等等),不如將它們匯流成一個相同源頭的美學造物。在我們看來,「跨領域」的 Heatherwick,其實在他自己眼中,不過是一個將設計「統整」在一起的人物罷了!一直到了 1994 年,他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與他一起合作的同仁背景各有千秋,從工程、建築、產品設計、景觀、攝影、劇場設計及工藝技術⋯⋯應有盡有。Heatherwick 說:「我曉得自己的個性,我必須要在能夠與人對話的環境中才會有良好的工作成效。而且未來想要做的專案都並非我一個人的力量或專業素養可以完成,我需要大家的協助與建議。」
因此,在工作室中,最重要的實驗工作坊成了所有設計師們最常聚集、討論的「做中學」會議室。從一次又一次的設計、實踐、微調到完成任務的步驟中,Heatherwick 的同事們互動非常頻繁,他表示:「工作環境的氣氛,還有空間寬敞與否,對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為我們總是花很多時間與同事相處,我們要對每一個人充滿敬意,也要虛心接受他們的建議。我們的團隊現在約有 200 人,我自己本身並不是工作室的總監,我有一位得力的負責人專門替工作室把關進度、人事及開銷。我只是一個設計師,而我熱衷自己正在做的事情,那才是我應該要花時間的地方!」
問起 Heatherwick 會如何定義自己的工作室,或是團隊作品是否具有一貫的風格,他想了一下接著手舞足蹈地說:「我想,設計工作室本身與我的設計一樣。我不希望他們的自明性過高,就像每一件作品的模樣都不盡相同,我要強調的是實用的功能性,而不是在每件作品上都簽上名字、留下標籤⋯⋯。」
最後,Heatherwick 談起他最受歡迎的設計──陀螺椅(Spun)時,說到:「我真的非常非常驚訝!有兩件事情讓我驚訝,第一,我沒想過這張椅子會這麼受歡迎,這麼多人買。第二,我來台灣的演講聽眾數量讓我瞠目結舌,我從未想過在這座島嶼上有這麼多人知道我!」他接著俏皮地做了一個震驚的表情又接著說:「陀螺椅(Spun)是一個很獨特的作品,我們一開始也只是為了測試,沒想到這個晃來晃去的椅子竟然讓大家瘋狂!大概是它本身的模樣非常與眾不同,加上搖晃的樣子似乎很幽默⋯⋯。」也許 Heatherwick 心中也默默發現,每一個坐在陀螺椅上的人總是大笑著,這是一張能夠趕走壞心情的好椅子!
有著孩子氣好奇心的 Thomas Heatherwick,擁有源源不絕的「解決方案」靈感。然而,再怎麼有天賦的人若是沒了熱情與動力,那麼也不可能完成任何一個具有代表性的作品。Heatherwick 總是讓自己保持開放的心面對新鮮的事物,也不讓規矩設限自己,他曾帶著天真的笑容說:「我並非嘗試打破規則,我根本不相信規則的存在。」(I don't feel like I'm trying to break the rules, I feel like I DON’T BELIEVE IN RULES.)這也許就是他的魔力來源,讓自己保有彈性、吸收力,以及樂於花時間與跨領域的人們碰面、協商和討論,Heatherwick 也不認為自己的成功都歸功於自己,因為他明白,每一個人都有他們獨特的專業與使命,就像他自己是要來讓人類的生活更便捷、更有創意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