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madan 特輯|認識伊斯蘭文明(下)

Ramadan 特輯|認識伊斯蘭文明(下)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26.08.2011

(接續前篇

二、伊斯蘭文化的發展:

伊斯蘭信仰崇尚求知與學術研究,伊斯蘭世界的經濟、文化、藝術、科技突飛猛進,迅速創造了新的伊斯蘭文化及文明。

伊斯蘭的政治思想:

伊斯蘭倡導「公議」,認為眾人之事應當由眾人遵照古蘭經、聖訓指導的原則,以公議決定適當的執行方式,領袖應當依照條件由眾人推選,領袖的品德及學識必須達到一定的標準。維持現有社會制度安定亦是必須遵守的規範。政治制度可以因時地的不同而有變化。伊斯蘭制度經常被認為是「政教合一」,只是這種說法過於籠統。至於被誤解的主因是因為伊斯蘭宗教本身是「入世」並且以「人生最佳生活方式」作為信仰訴求,因此伊斯蘭的社會制度多以古蘭經及聖訓作為準則,使一般人認為是「政教合一」。

穆罕默德在傳播伊斯蘭的二十三年裡,奠定了伊斯蘭群體的基礎,他領導這個群體,也派遣使者前往各地區宣導,與衣索匹亞、埃及、拜占庭、波斯等國家有書信往還。他武裝群體對抗阿拉伯半島的部落及鄰近的地區,惟這個群體的典章制度尚在創建階段。他逝世以後,由他的四位弟子領導,史稱「四位大賢」時代(西元 632-661 年),在這個時代,伊斯蘭群體逐漸邁向國家雛形,建立了阿拉伯文的檔案,麥地那是它的政治及財政、學術中心,掌控著阿拉伯半島與西至摩洛哥,東至中亞、印度的廣大疆域。

大馬士革的「烏邁亞(Umayyad Caliphate)」王朝:

在「四位大賢」時代派遣到大馬士革的總督開始建國,後來由他的兄弟與子姪們繼承,因為他們是麥加的「烏邁亞」族人,因此史稱「烏邁亞」王朝,中國史稱白衣大食(西元 660-750 年),共有十四位君王。大賢阿里的次子胡笙不幸於西元 680 年被殺,衍生了「什葉派」。這個朝代的疆域繼續擴張,惟於西元 732 年遭到高盧阻擋,未繼續挺進歐陸。建立了更完整的典章制度,學術也逐漸穩定發展,惟境內反對聲浪高漲,終至滅亡。一位「烏邁亞」王族於「阿拔斯」王朝攻佔大馬士革後,在當今西班牙的「哥爾多巴」建國,史稱「安塔露西亞的烏邁亞王朝」(西元  756-1031 年)。

IMAGE

位於哥爾多巴的清真寺

阿拔斯是麥加「古萊氏」的一族,他們在中亞地區密謀,終於取得政權在巴格達建都,即黑衣大食,先後經37位君王統治(西元 749-1258  年)。這個王朝的初期是伊斯蘭文明發展鼎盛時期,鼓勵學術自由,大量翻譯希臘羅馬及波斯典籍,惟巴格達最後不幸遭蒙古忽必烈大軍攻陷,屠城並搗毀圖書館,史家描述:幼發拉底河水因大量圖書泡水而變黑。突厥、波斯等中亞民族及非洲北部、西部與東部民族為伊斯蘭世界注入新血,也逐漸掌控帝國的軍事、政治勢力,隱伏了後來帝國分裂成許多小國及波斯、土耳其、埃及等國家崛起的原因。巴格達的「阿拔斯(Abbasid Caliphate)」王朝:

在伊斯蘭全盛時期,它的勢力遍佈歐亞非三大洲,東邊囊括中南亞直達中國邊境,西邊涵蓋北非與西非到達大西洋,北邊深入西班牙,法國南部,南邊則到達了非洲東岸。

IMAGE

阿拔斯王朝的錢幣

三、伊斯蘭文化的傳播與交流:

由於阿拔斯王朝鼓勵學術,當時的文學、哲學、法學、醫學、化學、數學、天文、技術與藝術突飛猛進,並且傳播至世界各地且經由北非及西班牙傳入歐洲。在埃及的 Al-Azhar 大學成立於西元 972 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現代大學,巴格達與西班牙的一些伊斯蘭學校是當時的一流學府,歐洲的貴族子弟皆以前往西班牙伊斯蘭學府留學為榮,由於伊斯蘭學術自由且經由翻譯保存了許多希臘羅馬文明典籍,是日後歐洲文藝復興的主因。當時的先進學術隨著伊斯蘭世紀的擴張而廣泛巒傳至世界各地,阿拉伯人的貿易及航海更加速了文明的傳播,伊斯蘭文明因此經由陸路及海陸傳入東方的中國及東南亞地區,與當地的文化融合並且繼續發揚光大。

伊斯蘭的平等及尊重人權觀念是最早及對全人類影響最深的「全球化」先驅,這種全球化不但提升人類文明,且保全各民族的特色。由於族群的融合,促進了新的文明成熟,伊斯蘭教允許猶太人及信仰基督教、祆教及其他宗教的族群繼續在伊斯蘭政權下保有他們的尊嚴,所以有許多不同信仰的居民到了二十世紀仍然在伊斯蘭國家安居樂業,許多阿拉伯國家現仍有基督信徒及猶太裔國民。反而是近代西方的「狹義民族主義」間離了伊斯蘭世界的和諧。十字軍東征及十七世紀以來的歐洲殖民主義雖然大幅減弱了伊斯蘭勢力,惟虔誠的伊斯蘭民眾仍然堅定的保存並且流傳他們的信仰。

中國古代的三大發明:羅盤、造紙及火藥,都是經由伊斯蘭商賈流傳至世界各地,阿拉伯語文直接影響了西班牙、波斯、土耳其以及其他亞非民族的語文,阿拉伯數字更是迄今膾炙人口。伊斯蘭的人文與科技更是直接促進了人類文明。

四、伊斯蘭文化與中國:

遠在西元七世紀中葉,伊斯蘭教即已傳入中土,當時的阿拉伯商賈與中國口岸有直接的海路交通,還有著名的「絲路」深入中土內陸。經過千餘年的交流,對於彼此文化皆有深遠的影響。伊斯蘭思想與儒家思想有許多共同的特徵,文化藝術也開創新猷,從元宋以至明清,世代皆有信仰伊斯蘭教的文藝家為中華文化增添異彩。科技學術方面,無論中土的景泰藍、青花瓷或是醫療、天文、航海甚至於飲食起居都有伊斯蘭文化的痕跡。阿拉伯名諺語「學問雖然遠在中土,也應當前往求取」以及國人並不陌生的「天方」名詞皆可證明文化交流的密切關係。時至今日,伊斯蘭世界仍對遠東保持友善情誼。

IMAGE

北京牛街禮拜寺,建於遼代統和十四年(西元 996 年),融合了中國宮殿建築及阿拉伯裝飾風格


五、伊斯蘭世界現狀:

現代的伊斯蘭世界橫跨亞非兩大洲以及南歐的部份地區,「伊斯蘭會議組織」(OIC)是一個政府間的國際組織,共有 57 個會員國,且有包括印度、俄國在內的更多國家申請加入這個組織。這也可以證明伊斯蘭世界的重要性,無論它的人口、土地、戰略地位及資源以及廣大的市場皆是舉足輕重不宜忽略。全世界有超過十四億的人口信仰伊斯蘭教,在歐洲、美洲與遠東也有眾多的伊斯蘭僑民或國民。今天我們很容易在各地發現虔信伊斯蘭教,睿智博學的個人,但是難以列舉一個標準的伊斯蘭國家或政治實體。

二十世紀末年共產世界崩潰以後,中亞與南歐的伊斯蘭族群逐漸恢復他們的傳統宗教信仰,迅速的與其他地區的伊斯蘭民族進行交流。世人對能源需求的增加,使得盛產石油的中東地區迅速興起,不幸也凸顯了地區性的衝突。

大部分伊斯蘭地區於二十世紀中期方纔逐漸脫離列強殖民統治,受到內亂外侮嚴重影響,雖然今天的伊斯蘭世界在許多人眼中仍然像千餘年前的天方夜譚,或嚴重分裂如一盤散沙,惟不可否認的是伊斯蘭文化對這些民族的深遠影響,他們可能在適當時機如雨後春筍般的茁壯起來。

六、伊斯蘭文化的特點:

我們可以從研究伊斯蘭文化發現它的一些特點:

重視人權:

整個文明發展階段,無論在戰爭或是和平過程中,皆尊重人權,凸顯人類在世界上的角色,無分種族宗教或社會地位,完全賦予平等的尊重。可以從幾個淺顯的例子來說明伊斯蘭的「人本」。請查閱古蘭經的內容,眾多的章節都是以呼籲:「眾人哪」開始,證明伊斯蘭是造物主頒降給全人類的生活南針。請看古蘭經第 49 章第 13 節:「眾人哪,我確已從一男一女創造你們,我使你們成為許多民族和部落,以使你們互相認識。在安拉看來,你們中最尊貴者是你們中最敬畏者…」。穆罕默德訓示:「人們無論是阿拉伯族裔,或是其他異邦族裔,無論紅白膚色,皆一律平等;只有他們自己對安拉(造物主)的敬畏能決定自己的品級」。穆罕默德的弟子歐默爾大賢( Omar bin Al-Khattab )在前往耶路撒冷簽署協定時,曾經拒絕當地的基督教長老建議,在他們的教堂內禮拜。他說:我怕以後的人們會以歐默爾曾經在這裡禮拜為理由,把基督教堂改成清真寺。顯見伊斯蘭對不同宗教的尊重。伊斯蘭律法最先倡導尊重人類的隱私權,提升婦女的自主權與夫妻財產分別自主的權利,最後一項權利,是在最近十幾年才納入我們中華民國民法。

愛好和平:

伊斯蘭倡導和平,反對暴力與偏激,歷史上有許多實例,顯示其發展與擴張皆以非武力方式完成。我們在本文開始時說過,伊斯蘭這個字本身的意義就是「和平」,伊斯蘭律法規定:傳播與宣揚伊斯蘭的教義必須以和平方式進行,而非開始即使用武力。這與我們中華文化的「武」字是由「止戈」兩部份湊成,意味著防止戰爭是使用武力的最高境界,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較為大家所知的歷史掌故是:現今位於中亞烏茲別克境內的的撒馬爾汗(Samarkand)城,當初就是伊斯蘭軍隊攻佔該城,該城民眾不服,前往麥地那控訴獲勝,伊斯蘭軍隊受命立即無條件撤出。撒馬爾汗全體居民因此震撼,無條件接受伊斯蘭信仰。在伊斯蘭律法裡面明文規定:作戰不得燒毀莊稼作物,不得傷及婦孺老弱平民。從歷史上我們發現:伊斯蘭傳播到中國、東南亞的印尼、馬來、菲律賓等地,完全不是依靠武力,而是經由前往該等地區的商賈和平傳播。

崇敬造物:

伊斯蘭中心思想在於敬拜安拉(上帝),注重內心自我約束。透過對真神的崇拜,清楚界定人在宇宙間的地位,以適當方式表達敬天法祖,維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倫常皆屬於對造物主的崇敬。因此,當一個人發自內心的崇敬造物主,他會自動自發的平衡自己的行為,尊重各種人際的和諧關係,發揚善良的人性,遏阻不當的行為;這是發揚人性的高尚境界。

永續經營:

伊斯蘭的獨特價值觀認為造物主授權人類經營我們的世界,所以人類的錢財是上帝恩賜,由人類代為執行運用。伊斯蘭重視傳承,珍惜資源運用,還要讓我們的後代能夠活得更好;這完全就是現今社會倡導的綠色環保。依照伊斯蘭教規,傳承是個人的義務,學習是終生的責任,與眾人分享資源,杜絕浪費與貪婪是應當執行的天命。伊斯蘭律法規定,在我們的錢財盈餘達到大約新台幣四千元,這些盈餘在自己的掌握達到一年的時間,就必須提取其總額的四十分之一,拿來幫助其他需要的人。這種制度稱為「天課」(Zakat)。

平衡人性:

伊斯蘭文化凸顯了兼顧人類的物質與精神均衡特質,積極謀求今世的繁榮,同時努力自身的省修,因為伊斯蘭的宗教信仰與基督教、猶太教一樣,認為人類除去短暫的今生以外,在去世以後尚有復活及末日審判。因此平衡精神的功修與物質的享受,不流入偏激。穆罕默德曾經教導:「為你的今生努力經營,就好像你會永生不死一般。也為你的後世積極努力,就好像你將在明天死亡。」伊斯蘭的經濟論主張分散財富而非集中,因此伊斯蘭律法禁止高利貸,明定遺產分配,鼓勵經營造福社會而非守財不用。前面提到的天課制度也是一種平衡財富的方式。請試算:假如有一筆錢財存放不用,將在每年提取四十分之一的天課後逐漸枯竭。但是假如投入市場經營,雖然有風險,但是也有營利,資金帶動了經濟,創造了更多機會,不但保本,還造福大眾。

從以上簡述,我們還可以進一步探討伊斯蘭思想與儒家思想的異同,這是一個很有趣也很困難的題目,但受限於篇幅,或許日後有機會再來詳談,也期待更多有興趣的學者專家們能投入這領域的研究。這兩篇簡介僅僅是拋磚引玉,也歡迎各界不吝賜教。

 

作者簡介:

聿伯,喜好研究伊斯蘭歷史、文化、阿拉伯語文, 曾長期服務於阿拉伯國家。

#阿拉伯 #齋戒月 #Ramadan #伊斯蘭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聿伯
圖片提供wikimedia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