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者的島外行動|Julia Yellow:面對客戶,把心裡的 CEO 叫出來

#創作者的島外行動|Julia Yellow:面對客戶,把心裡的 CEO 叫出來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20.12.2018

今年金曲獎,插畫家 Julia Yellow 受視覺總監羅申駿之邀,參與了 26 個插畫家與動態設計師合作的頒獎片頭,除了飽和但溫和的配色與筆觸、Julia Yellow 以畫面陳述故事的能力特別出眾,善於以符號轉化情感。她與許多報章雜誌合作插畫,包含《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波斯頓環球報》等。從 SCAD 薩凡納藝術設計學院畢業的她在學時開始接案,持續以高標要求自己,作品在國外獲獎無數,而後 Julia Yellow 以世界為起點紅回台灣。誰說 SOHO 很夢幻,她以一人公司的概念,走跳在國際間。

您有許多海外合作的經驗,想請問您最初如何接觸到國外的案源?累積台灣客戶與國外客戶的方法是否有所不同?請與我們分享實務面自己做了哪些努力。

我有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國外客戶。這要回歸到我是在美國讀大學、學習插畫,自然而然一開始知道的管道都是美國的,後來工作久了,粉絲頁開始累積一些台灣客戶。美國地大、活也比較多、市場成熟,案子的金錢價格也比較高,但這也是因為平均收入跟消費都比較高。

我最一開始是在大三時接案子,我們學校會請藝術指導來做演講,演講完會看你的作品集,當時我就接受到一位藝術指導的 offer,開始跟《紐約時報》合作,畢業以後慢慢增加客戶,一年一年慢慢穩起來。我一畢業就是自由業,這本身就是不穩定的行業,平均狀況來講,大概第三年會比較穩,比較舒適一點。前三年比較容易緊張、或是找不到自己的定位。

我知道有很多嘗試的方式,但是我是臉皮薄、比較害羞的人,我最大的努力反而不是行銷自己,而是保持在穩定創作跟不放棄。當然 social media 會一直 po 作品,現在這個社會把社群當作個人舞台是很便利的。但是很多業主看見我是因為在報章雜誌上的曝光,像是《紐約時報》的閱讀者很廣,讓來自不同地域的人看到,也是很自然的口碑效應。

IMAGE

Julia Yellow 為《Il Corriere》繪製的封面

就您的觀察,台灣的案子與海外的案子在創作上是否需要不同的技能或應對方式?您的作品面向國際,競爭者更廣泛,如何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台灣的案子自由度比較高,很多案主會保留給你創作自由性。但美國客戶的要求通常很嚴謹,會比較燒腦,插畫傳遞文字概念的切合度要更容易被閱讀。他們的 Brief 會很清楚,比如說顏色要什麼、內容要什麼、希望以什麼符號象徵意境⋯⋯。如果是沒有這麼清楚的 Brief,就代表他們要保留創作自由給你,那相對來說,他們拿到成品後也不會挑剔太多。

我覺得無論是接哪裡的案子,合約都很重要,能夠提高溝通的順暢、降低修改磨合。如果遇到不曉得想要什麼的客戶,我會針對視覺面與他溝通,因為視覺呈現面的引導是我的責任,比方說去確定他對色調有沒有要求、喜歡陽剛一點還是陰柔一點,引導對方思考。但是合約一定會標註修改次數,或是修改費(笑)。我知道很多亞洲人會覺得很不好意思,但這在美國很正常,不會覺得那是沒人情,兩邊確認共識,兩邊都不會生氣,這是合作與信任的第一步。

關於怎麼找到自己定位,我的心態是要知道自己的水平在那裡,目標是以更高的標準看待自己。不論是在國內國外,可以把自己視為一個「工作室」,很多自由業的人覺得自己就是「一個人」,如果是以「我是一個公司」去合作與心理建設,考慮的細節不一樣、就會把自己的作品拉到一個高度。一個公司本來就會有很多部門,去面對不同的現實狀況,比如講價的時候不要以一個插畫者的心態跟人家談,要把自己心裡的 CEO 叫出來。

小心篩選案子和確定合作細節後,就比較少遇到很難處理的案子。我覺得插畫家要理解自己的價值在那裡,只要自己不要貶低自己的價格和價值,其他人也會用同樣的眼光來看你。就跟匠工一樣,這是多少年累積下來的專業,買手工訂做皮鞋肯定會很貴,一張插畫也有技術與經驗的累積。

IMAGE

Julia Yellow 為《Cincinnati Magazine》2018 九月號繪製的內文插畫

你覺得在海外的插畫創作者市場,台灣人的可見度高嗎?又你觀察台灣創作者是否有特別的性情或特性?

如果是講插畫,有幾個我很欣賞、在國際間也挺活躍的人,比如說鄭曉嶸、川貝母、陳狐狸、Cinyee Chiu,我自己也特別喜歡他們作品!有越來越多跡象顯示台灣人的作品在國際很活躍,如果是想要往國際發展的插畫家,我覺得可以多多注意不同國家的風格,比如美國或歐洲國家比較不會使用日系可愛的東西,現在很流行圖片搭配文字的插畫,不見得可以在國際間發展。他們很講求插畫的故事性,插畫本身就可以傳遞內容的力量。

除了商業合作,請介紹做過的個人計畫,當時展開的想法是什麼?

有,但是比較少,最近很想多花時間在自己的創作上面,但有點工作狂的狀態。我小時候就喜歡畫漫畫,本來的目標是要去日本讀漫畫,後來對於藝術的喜好更多一些。但現在還是會有個心願,想畫日常的小漫畫,把作品集結成冊,有點像是日記,可以紀錄我、我先生和我家的炫風貓在生活中發生的一些奇(ㄎㄜˇ)怪(ㄞˋ)的事,啊,就是用插畫自拍的概念!

有個人的計畫好處是跟商業的案子可以稍微平衡,畢竟商業的案子還是為了別人的需求工作。我除了插畫,也很喜歡做不同的手工藝,像是陶瓷、3D 物件、、羊毛氈、小雕塑,保持自己的創作習慣。

IMAGE

Instagram @_juliayellow.  #runetic for the comics

IMAGE

 

IMAGE

 

IMAGE

 

你的客戶來源十分廣泛,遍佈美國、義大利、比利時⋯⋯等,但你的臉書通常是對台灣讀者,如何讓自己的作品被更多海外的客戶看見?

每個國家都還是有自己喜歡的 social media,我自己是用 Instagram 跟臉書,經營一陣子就發現,我的平台上,臉書能觸及的台灣人比較多,美國人則是在 Instagram 上觸及的比較多 。在美國,創作藝術界的人跟年紀輕的族群不太用臉書,如果希望作品被更多人看見,Instagram 目前是個很不錯的平台,Behance 也不錯(但我沒有在經營,因為我忘記密碼了⋯⋯)。

你有許多雜誌的合作經驗,通常接到一個雜誌的案子,你會做哪些功課、或是如何建立想法,再進行繪製?

如果我們是報章雜誌,肯定是文章要多讀幾遍,確定自己理解這篇文章的重點,如果不理解就要多做一點功課,比如說股票,我就不太懂,就會上網研究一下。我的習慣是讀完後把一篇文章濃縮成兩句話,抓到一整篇的關鍵,再針對這句話去做構想,用視覺去思考如何用符號傳遞這句話。

因為符號的傳遞要很精要,我平常就很喜歡看 logo,研究怎麼把一整個公司的精神融進 logo 裡,在傳達內容的意義上會很有幫助。有些插畫就像照片是一幅漂漂亮亮的圖,是一個意境,但如果這個文章不是意境,而是比較概念性的,比如股票、政經局勢,就要用符號的方式去呈現、做視覺傳達。(如下圖)

IMAGE

Julia Yellow 為「科學人雜誌」繪製,文章內容探討現今美國國會對於科學排斥的問題。概念分解:建築是美國國會大樓,伸出來的手是美國共和黨的代表紅色, 被拒絕於門外的則是一群科學家

【封面故事 2018 輯六】 #創作者的島外行動

「嶄新的經驗,構成了人類靈魂的核心。」——《阿拉斯加之死》

島嶼起家的創作者們,以向內深掘的精神向外探尋。他們用藝術與文化編織新地圖,抹除地域界限,從太平洋的風出發,讓小島的願望吹到遠方。

其中,插畫專輯我們請來三位接案海內外的插畫家 Julia Yellow、陳狐狸(Whooli Chen)、鄭曉嶸(Hsiao-Ron Cheng)分別來分享心法,無論你是哪個領域的創作者,有些經驗或許可以成為你的島外行動養分。

#Julia Yellow #插畫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封面統籌陳芷儀 Rachel Chen
專題統籌李姿穎 Abby
設計陳關文 Guan Chen
圖片提供Julia Yellow
責任編輯李姿穎 Abby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