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S 有話好講?|2019 春夏場】工頭堅 ╳ 方序中 ╳ 游智維:全球在地化的浪潮裡,找出南方之美

【BIOS 有話好講?|2019 春夏場】工頭堅 ╳ 方序中 ╳ 游智維:全球在地化的浪潮裡,找出南方之美

作者BIOS 文化創意顧問
日期17.06.2019

這兩年,南台灣儼然成為台灣文創的新焦點,以屏東為例,今年前有台灣燈會、後有十月即將登場的台灣設計展;而五月初落幕不久的台灣文博會「編輯地方」單元中深化屏東、台南的土地論述,也成功將外界的眼光引領至台灣南部,更深入認識與理解這些地方的生活,以及孕育出的文化樣貌。

上述越發鮮明的台灣印象,也促使近年的設計美學出現典範移轉——不如過往單向地崇尚北歐或日式風格,設計師回頭探尋在地文化,將常民生活融入各種設計,創造出傳統與現代共存共榮的新一代台灣美學,在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觀點下,匯聚成文創設計的南向視野。

BIOS 在 2019 年推出全新品牌活動【BIOS 有話好講?】,呼應這股「南向潮流」,第一場就以「台灣當前創意美學的南向視野」為主題,邀請網路趨勢觀察者與深度旅遊達人工頭堅、 BIOS 創辦人白尊宇、「究方社」視覺總監方序中、與風尚旅行社暨蚯蚓整合文化總經理游智維,分別就這股趨勢觀察與自身創作經驗的回顧,展開兩場精彩對談。

IMAGE

由左至右:游智維、工頭堅、白尊宇、方序中

南高屏的生活,涵蓋台灣多樣的文化

第一場對談,首先由白尊宇提問:因為相對位置,台灣跟西方的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都是持續「往南」尋求自身的起源與地方特色。以台灣論,對於全球在地化的呼應或具體呈現,在今年文博會達到高峰,加上源自日本傳入台灣的「地方創生」模式也逐漸成為關注焦點,這種現象可能的起點在哪裡?背後動力又為何?

「這個問題很龐大,我先從我自己的經驗觀察來談。」工頭堅笑答,他的爸爸是宜蘭人、媽媽出身台南,但他的生活經驗幾乎都在台北,似乎只有在少數的家族旅行或是當兵時,才會和南台灣沾上一點關係。因為思考這個問題,他翻看過往的相片資料,發現 2009 年應該是一個關鍵時點。那一年,游智維和謝小五做了「謝宅」,他幸運成為前幾批受邀入住的賓客,因而有機會開始深度認識台南;另外,也是因緣際會接下一個企劃案要為屏東寫本書,才有機會到屏東完整走一遭。

「我發現台南的空間和氛圍,是真正屬於台灣嚮往的生活風格,只是以前沒有被好好闡述和表現。而且南部的生活很鮮活,也和台北人生活的印象不同。」謝宅對外營業之後,陸續吸引香港、日本媒體前來報導,工頭堅認為,當外界從謝宅開始認識到真正的台灣,那是多麼令人高興的事。

「台灣南部的生活表情,極適合成為向世界發聲的形象。」因為工作緣故,工頭堅持續與公部門接觸,他感受到南高屏有不少公務單位主管希望以不同的方式進行海外推廣。「他們年輕時受野百合學運啟發而參與政治工作,較願意用新思維行銷台灣。」只要從傳統的中華框架解放,以南方與海洋的思維發想,就會見識到高雄可以是面向世界的窗口,台南展現豐富的庶民風格、屏東更能乘坐飛機船舶去探索離島,完整呈現台灣山海交融的特色。

全球在地化、地方創生,好與壞始於初心

身在旅遊業多年,工頭堅感覺到過去 20 年人們開始聚焦地方、討論全球在地化,因為網際網路全球化、手機與社群平台,我們可以看見更多人的生活,促使我們去省思台灣究竟與別人哪裡不同。某次他從日本的品川車站走出來,抬頭就發現一個很大的招牌、掛著原住民的照片,正高興台灣觀光局又遠赴日本做推廣,詳細一看才發現是馬來西亞觀光局也以原住民作為觀光宣傳的素材。工頭堅感嘆,「如果別人也推廣原住民文化,我們還能做出什麼樣的區別?當你把自己放在全世界做旅遊行銷、要去吸引更多人來台灣,就會想要挖掘更深入的東西。」

「但也有些人認為,『全球在地化』的盛行更多時候不是地方自發性的覺醒,而是源自資本主義全面性的滲透,貼合各地文化所展現的樣貌。對於資本化社會與地方特色興起這兩者看似不同的價值之間,你會如何看待?」白尊宇接續提出疑問。

工頭堅先分享了自己的高雄經驗。很長一段時間大眾對於高雄的印象是工業化、不是太有生活風格的地方,但這幾年去過高雄的朋友,都可以體會到高雄與以前的印象感受已經不同。這裡頭的關鍵因素是交通建設,因為高鐵、快速道路、捷運逐漸完工,使得訪客進入高雄的機會變多。「我都說高雄是很棒的城市,氣候比台北好,生活機能也好,該有的都有。但我在臉書上稱頌高雄是值得期待的生活城市,住在高雄的朋友卻說,那都是台北人觀點,實際上的生活就業機會不多,薪資水準也偏低。」這樣的落差讓他開始思考問題何在?

工頭堅接著以紐約蘇荷區(SoHo)為例,很多年前只是荒廢的倉庫群,藝術家可以用低廉的價格找到適合空間,等到人聚集了夠多、展現出一種生活風格,不僅商店愈開愈多,房地產商也加入把租金炒得非常貴,結果大多數、未成名的藝術家只能搬遷。這種都市發展的路徑被稱為「仕紳化」(gentrification)。

「如果一個地區得到更多資本和人的關注,使商業得以發展,理論上可以創造更多工作機會,從我的角度看並不是壞事。」但想幫助地方發展和想靠房地產致富,永遠都是兩群人,就像近期對於日本和台灣「地方創生」的討論,即便有些成功案例,也有不少淪為地產商炒作地皮的惡果。他認為,「有些是對的人在對的地方做對的事,另些人看到之後覺得這裡頭有商機,開始一窩蜂跟進。初始動機不同,結果就會有偏差。」

工頭堅提到他有個年輕朋友在屏東做地方創生,一直猶豫於發展觀光是不是創生的唯一方式,「我理想中的地方創生,不是遊覽車一車車載來觀光、消費,而是外界嚮往地方的生活型態,自由前來、造訪,讓當地人感受到生活方式被人肯定。」但有些旅行社負責人卻認為,人愈多愈好、有賺錢就好,甚至會創造一些不屬於該地的產品賣給觀光客,結果在地居民沒有賺到錢,反而因為湧入大量觀光客破壞生活環境和氛圍。對於後果影響的拿捏,從事者不得不審慎以對。「未來前景悲觀或者樂觀,取決於我們對地方的長遠思索與想像。」

從家鄉的記憶出發,提醒你珍惜既有的

談完地方意識的崛起與影響,第二場對談由今年台灣文博會【編輯地方】的兩位地方館策展人方序中跟游智維開啟,聽他們聊聊在地文化如何去影響設計與策展。

屏東東港共和新村出身的方序中從五年前開始籌劃「小花計畫」,將家鄉令人珍惜的眷村文化記憶轉化成展覽帶到其他城市,提醒離鄉打拚的人們回頭看看自己的家鄉。「做設計十幾年後,有一天我突然慢下來。我發現家裡有些角落,當光撒落時的那些色系和斑駁,好像快要消失了。從那一刻開始,我就想用設計和故事,為一些還存在的歷史環境和樣貌去說話。」

他花時間去梳理、拍攝家裡現在的模樣,才認知到環境已經逐漸崩壞,速度快到難以想像。「你現在不做,以後這些點點滴滴就真的沒有了。」第一年的小花計畫以「小花。門裏門外 家_寫真主題攝影展」在台北四四南村展出,鏡頭透過眷村家裡都有的窺視孔做拍攝,「以前都會在房子裡透過去看外面有誰來,或是跟隔壁鄰居借個醬油。」沒想到展出時有一位老先生跑來說,有個畫面是他離開了二十幾年的家,又激動、又感謝地表示,竟然可以藉由談到家鄉的展覽,看見家裡廚房現在的樣子。

今年小花計畫以「查無此人」這個主題回歸。「我們每天忙於追尋,但追得愈快、失去的愈多。每個人都有不希望消失的那一件事情,那會是什麼?」他找來五月天的瑪莎擔任音樂執行總監,邀請眾多音樂人和藝術創作者兩兩配對,整個展間運用不同的音樂搭配藝術作品,讓你停下來感受十組不同的生活記憶,那可能是一段你也曾發生的對話、一個夢想、一個畫面,藉由一首首歌,將你喚醒。方序中說,許多人以為看展只要 30 分鐘,但進來這個空間後,卻意外待了兩個小時,「現在要感受完整的一個故事、一首歌,都是不容易的事。」

「小花計畫」讓更多人知道方序中來自屏東,這也促使他接下今年文博會【編輯地方】屏東館的策展。今年文博會主題是「文化動動動」,這讓方序中忍不住想,文化如果動起來會是怎麼樣?所以他捨棄人們對於屏東的一般印象如黑鮪魚、農產品,以「吟土風人」為題,鋪陳屬於屏東的起承轉合,就像是演了一齣舞台劇。比如,「風」請來 FabCraft Design Lab 設計了懸吊式機械裝置,它就像小時候人們玩的翻板,一塊板子看起來像是落下,卻只是原地翻動,一片片板子連成一整面牆,觀者站在裝置前感受風的流動、一面看著《種⼦舞團》針對屏東在地四個祭典展現不同影像、姿態、動感,「我想丟出一些想像,讓觀者期待來挖掘屏東更多的美好。」

推廣在地觀光不只辦記者會,更要傳遞人情味

游智維在十五年前創辦了「風尚旅行」,但他其實原本沒有旅遊業背景,有的只是在退伍後三年間累積的二十幾趟旅行經驗。

他說自己文藝青年性格的形成,是先吸收訊息、再透過旅行去接觸訊息帶來的東西,但當經驗多了,就會覺得自己的島嶼有些地方做得不夠好。「旅行中看到很多國家美好的一面,因為不夠瞭解其他面向、只用最好的一面去比較台灣,很容易會變成憤青。」他擔心自己的憤怒不能轉變成行動,最終變成無力、甚至對自己所愛的島嶼產生失望,因此踏上創辦「風尚旅行」的路,「如果旅行改變了我的想法,那我可否用旅行改變更多人的想法,為台灣文化做點事?」

到了四、五年前,游智維突然發現「旅行」成為一個既定框架,反而使他沒有機會做一些旅遊業之外的事,「因為我本質上不是要做旅行這件事,才決定創立『蚯蚓文化』。」談起蚯蚓的意涵,他說台灣地產業非常興盛,每個人都期待在土地上蓋東西或交易賺錢,卻忽略有一些東西是在泥土裡面。蚯蚓就是想要翻動泥土,為土地孕育出更好的價值。

蚯蚓文化曾經承接到大阪做台南觀光推廣的任務,期待能打破過往只開記者會的方式,找出新的推廣觀光的做法。「過去台灣做國際宣傳都是找長得帥、長得美的人來溝通。但台灣最美的明明是人情味,而不是外貌。」為了讓日本感受到台灣人情味,他們成立「紅椅頭觀光俱樂部」,以紅色塑膠椅當作展架,向日本人展現台南的樣貌:紅椅頭不怕風吹、日曬、雨淋,怎樣都摔不壞,很像是台灣人的精神象徵。紅椅頭觀光俱樂部辦過各種形式的活動,像是買了兩三百本書到大阪的圖書館舉辦書展,辦完後就直接捐書,以後當地圖書館架上就有一個區塊專講台南,「這是台南做觀光的方法。」

南台灣 color 4

2017 年,在紅椅頭之後,台南、屏東、高雄、澎湖的觀光局處首長坐下來一起開會,決定聯手做國際行銷,希望把除了美食和特產之外更多值得推廣的文化項目帶去東京,「南台灣color 4」因而成形,游智維、方序中都參與其中。方序中回憶,當時活動辦在秋葉原的神田萬世橋,位於鐵道下方的藝文空間。考量到當地的宅文化,他就將四個縣市設計成四個好朋友圖樣,「我們做了很多遊戲感的視覺和周邊,像是製作一些屬於台灣的袋子,將四個好朋友做成扇子送給來賓,在有限的預算之下盡可能發揮。」

游智維說,去東京辦活動的前兩週,他隱隱覺得還少了些什麼、好像沒做到什麼令自己感到興奮的事情,於是突然問起策展夥伴,如果要推行南台灣觀光,五天真能將這四個縣市景點走完嗎?「許多時候推廣觀光總會用本位角度思考城市,卻不曾用來者是客的角度來想。」為了解答日本人可能有的疑問,他們臨時派出一組人,在三天內排出四縣市共 100 個景點,一一拉車行走拍攝,最後剪成讓人感動滿滿的五天自由行的宣傳影片,「有好多景點也是本來不查不知道的地方。」在東京策展播映時,也得到很熱烈的迴響。

用更長的時間跨度,思考工藝、人、食物的本質

【編輯地方】台南館是蚯蚓文化首次正式在台灣策展。這次展覽名叫做「文文仔火」,游智維一方面想談台南放慢時間的生活步調,另一方面,也認為現在台灣社會對待時間的感受很薄弱,總希望快速得到想要的,卻忽略許多事情需要經過時間的耕耘。

「一片森林的出現必須從種子開始。如果沒種下種子,沒有樹,就永遠不會有森林。時間是非常重要的元素。」

在展區的第一塊,他選擇談台南的工藝,不管是繡莊、剪黏、紙藝、木雕,除了展現工藝最後的完美成品,他也將未完成品分時間序列呈現,那些都是必須經過的累積。「台灣談文化創意產業,常常只談創意產業,卻忽略前端的文化。即便過去十年台灣文創有所努力,但走上國際始終有瓶頸,可能就是我們對自己的文化理解有限。或許在展覽中,能提醒更多人抬頭看看這些工藝的過去。」

展區第二塊,他找到三位在台南生活幾十年、在本業之餘還投入時間創作人與人在地連結的居民:謝銘祐、李文雄、葉東泰。這三個人都在台南生活幾十年,平時寫歌、賣水果、賣茶,但在這些工作之外,還空下時間拿去做更多連結城市裡人與人關係的事。例如李文雄一個人發行莉莉水果月刊,每期印製 8000 本、總共做了 72 期,這 56 萬本巨大印量的免費刊物,只是想告訴大家當季水果怎麼挑、台南消失的河道、以及分享在地的歷史,一做就連續了十幾年。「台灣現在擁有的東西很珍貴,我們應該思考怎麼留下,又該怎麼傳遞給別人。」

最後一個區塊是談台南的食物。台南美食有這麼多論述,該怎麼談起?這次游智維沒讓觀者品嚐,而是要求大家打開耳朵、聆聽老闆的故事。

「我在台南生活二十幾年,有時候會覺得台南老闆服務態度不好。但最近我在反思,到底他是賣食物、還是賣服務?」他說,現在人們嚮往的也許是在城市裡的連鎖餐廳、咖啡廳,空間美觀、宣傳到位、服務細緻,但端上桌的食物,可能是最不值得信任的來源。反過頭來,台南老闆把食物視為第一位,沒有花心力討好顧客,卻要被怪罪,真的公平嗎?

「現在我慢慢理解他們了。賣牛肉湯的老闆就說很討厭別人採訪,因為採訪完會吸引許多外地遊客,遊客會抱怨牛肉湯的肉不熟,叫老闆把肉煮熟一點。老闆心裡困惑,為何要把食物變成不好的狀態給你?他還是會堅持自己想做的事。」如果大家可以把這些事情聽進去,也許能改變看待食物的方式,不再只用城市人的角度要求老闆給你服務。

轉彎踅角  攏嘛家己跟家己輸贏

夢一大片  拖著半路阮長長的影

好額散赤  好命猶歹命

路猶真遠  阮憨憨啊行

游智維最後以謝銘祐收錄於《台南》專輯裡的歌曲〈行〉感性作結:「台灣現在擁有的東西很珍貴,我們身處於亞洲最自由民主的國家。你以為日本韓國很進步,但他們的年輕人生存壓力極大;東南亞國家經濟有很大的成長空間,但複雜的民族性和政治社會條件也有很大挑戰。我們擁有的是過去努力所累積下來的成果,應該更認真思考該怎麼保存,以及如何把這些價值傳遞給更多人。對我來說觀光不是商業,觀光是一種外交。如果全世界的人都了解、認同台灣這塊土地,台灣的價值就會存在。台灣就像是憨人,要靠大家一起努力。」

附錄:2019 上半年 BIOS 團隊成果報告

兩場精彩的對談之外,BIOS 團隊也分享了2019 上半年的工作成果,更藉此呈現了對於台灣美學的思考。

經紀業務部總監周品延提到,協助合作創作者從台灣出發,整合跨領域資源、佈局規劃海內外商業合作,將台灣美學以不同的形式呈現,是經紀業務部的使命與重要任務。

IMAGE

經紀業務部總監 周品延

今年上半年,除了與方序中合作完成台灣文博會屏東館、小花計畫,也延續去年計畫協助馮宇擔任海外連鎖酒店品牌設計顧問。馮宇不只做包裝設計,更喜歡與客戶共同發想、設定品牌方向,根據市場研究的結果匯聚成品牌需要傳遞的精神和角色,像這次與酒店品牌的合作,就從服務用品、備品、到最終視覺呈現全都參與執行。台灣方面則與全家便利商店合作翻新鮮食商品的視覺,以「匠土司」作為首發,陸續推出新作。

另一件引起熱議的合作案,BIOS 協助服裝設計師詹朴跨足餐飲包裝設計,為麥當勞兩款漢堡做了「新衣」,成品照片在社群平台引起大量討論和轉發。此外,兩位料理職人 Soac 和 Ayo 則分別推出實境節目《阮三个》與新書《台味便當》,展現更多廚藝以外的才華面貌。

BIOS monthly 主編溫若涵提到,編輯團隊試圖在創作者採訪過程裡找尋更新穎的報導切入角度,像是今年第一個封面故事、紀錄片導演傅榆,不僅記錄她拍攝的心得,更追溯人格養成、生活經驗,希望能讓讀者理解創作者為何會做出這些選擇和作品。其中一篇報導還安排了不同成長背景的港澳陸生觀看《我們的青春,在台灣》並提出疑問,由傅榆在訪談中解答,完成導演與觀眾實質的對話。

IMAGE

BIOS monthly  主編 溫若涵

第二個封面故事,呼應今年五月同婚法令通過,找來十年前已經「結婚」的知名作家陳雪與早餐人,於10年後歷史意義重大的此刻重新拍攝婚紗,分享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她們兩人不停地說謝謝,感謝我們參與她們人生中這重要一步。」系列報導不只引發熱烈迴響更致意了溫暖洋溢的祝福。

除此之外,「高雄愛情宇宙」專題則是順應外界對於「高雄愛情產業」、「發大財」等話題的熱議,編輯團隊別具巧思,回歸探訪高雄在地人,包括詩人作家任明信、萬吧老闆阿萬、淺堤樂團依玲、以及愛河畔駐唱的瓊瑤阿姨,在一段段故事裡找到那些最美好的愛情。

結合內容、品牌力與跨界合作,BIOS 持續探尋屬於台灣的美學,期望能深化我們對於這塊土地展現的思考。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Sana
攝影洪以樺 Chair Hong
責任編輯溫若涵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