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小紅帽|演算法耽誤我一生——《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

新聞小紅帽|演算法耽誤我一生——《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21.09.2020

編按:測驗結果為「#純真無辜的新聞小紅帽」的你,被宇宙偷走「媒體識讀」之力,遊走在新聞叢林中,即將成為嗜血大野狼的 dinner。

讀新聞之前,你懂什麼是「演算法」和「過濾氣泡」嗎?我們為你選讀《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書中透過具體明白的提問,說明與媒體有關的各種演變如何影響我們的社會和生活——了解這些問題的存在,就是踏出有自覺使用媒體的第一步。

什麼是演算法

YouTube 是青少年十分常用的入口網站。為了讓你盡可能長時間逗留在這個平台上,YouTube 會記錄你的每次點擊,而且還會提示你一些你或許會感興趣的影片。YouTube 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

這與幫助 YouTube 這個入口網站運作的電腦是如何被編程有關。編程的背後隱藏了數學的演算法。演算法(algorithm)類似於逐步指南,例如摺紙飛機的指南。如果我們按照逐步指南一步一步操作,我們最終就能得到所期待的結果,例如摺出一架紙飛機。電腦也需要這樣的指南才能執行某些功能。

YouTube 與各種搜尋引擎的演算法目前的運作方式如下:它們會蒐集並記住你的每次點擊,進而識別你特別喜歡或關心的內容。接著,會目標性地為你過濾出特定的影片、產品或交友建議,並把這些顯示給你。你肯定也已注意到,當你對某些主題感興趣或購買某些東西,有時你會收到相關的廣告。至於那些不合你意的內容,演算法則會過濾掉。如果你讓自己接受這些自動生成的建議指引,你很快就會陷入「過濾氣泡」(filter bubble)裡。如此一來,你會錯過許多你同樣也可能感興趣的東西,或是錯過對於真的很棒的人的交友建議。

你在同溫層裡聽到了什麼

你可能會被假新聞所蒙蔽。但有時你卻也會欺騙自己。在這方面,諸如 I nstagram、Snapchat、Facebook、WhatsApp 以及你每天所使用的其他種種社群媒體,都會推波助瀾。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祕密就在於,你只去追蹤在社群網路中他們的意見或愛好投你所好的人。或者,你只允許和你志同道合的朋友出現在你的帳號上。於是,這些人喜歡你覺得好的那些事物,只會發送你所喜歡的圖片,而你則喜歡他們覺得好的那些事物。

你們互相分享發文和照片,很快地,你就活在你自己小小的「回音室」(echo chamber)或「同溫層」裡,你在那當中感到舒適,因為每個人的意見都與你的意見相同。

「回音」一詞十分貼切,因為你在數位森林中發文,回應給你的正是你所期待的迴響。這就像是《長襪皮皮》(Pippi Långstrump)裡所說的:「我按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創造世界!」問題是,如果你只是不斷得到自己的意見的鏡像,這不會讓你有所進步。

事實上,這反倒會造成坐井觀天與自我中心。自從智慧型手機問世以來,同溫層的問題可說是日益嚴重,因為你能隨時隨地為你的意見找到認可。

總而言之,「過濾氣泡」與「同溫層」就宛如是你個人的資訊宇宙,你活在那裡頭,你的意見和想法都為它所左右。哪裡還有自由意志的餘地呢?請你盡量別讓自己過度受到媒體每天餵給你的資訊所影響。請你保持對於其他的意見與觀點的開放態度。請保持好奇心!

你該如何擺脫資訊氣泡

應該沒有人會想被別人說成是心胸狹窄、以自我為中心。然而,如果你去研究一下大多數使用者的上網行為,這種情況其實相當普遍。同溫層與過濾氣泡就是這背後的推手。

你該如何擺脫這種被侷限的資訊世界?為此,你必須變得主動。所能獲得的獎勵就是更大的自由──不(再)被他人操縱且保持視野開放的自由。

要做到這一點,你不妨參考以下的一些準則:別把 Google 看成只是搜尋引擎。你在 Google 上其實總是得到一些為你量身訂做的資訊。也因此,你才會在過濾氣泡中愈陷愈深。你不妨其他搜尋結果較為中性的搜尋引擎,像是美國的搜尋引擎 DuckDuckGo。

經常清除瀏覽器的歷史紀錄和 Cookie。如果你同時按住 Ctrl、Shift 和 Del 鍵,就能打開「刪除瀏覽歷史記錄」的視窗。在那裡,你可以選取你想刪除的內容。

如果你有使用像 Facebook 這樣的社群媒體,你不該只是給合你口味的發言按讚。你該試著對不同的觀點保持開放的態度。如果你對政治和新聞感興趣,你不應將某份報紙設為首頁,而應切換到像是 www.newstral.com 這樣的新聞網站。好處是,你在那裡可以看到不同報紙和線上服務的頭條新聞與報導。

你在瀏覽網頁時會不斷地「被追蹤」,換言之,人們會監視你的上網行為,藉此對其進行分析,並在往後為你呈現合你口味的搜尋結果。不過,你倒是可以藉助像「Ghostery」這樣的附加元件(add-on)來防止這種情形。

刪除程序之後—你是如何迷失在網路上

我們如何判斷一項資訊?你不斷地在做決定;在 Instagram、Facebook 和網路搜尋上。你按讚、加入、決定點擊這個或那個。通常你都不會做很多的考慮。

在評估資訊上,重要的是,你花在理解資訊的時間。

網路上的許多決定在你看來都沒有多大的意義。你喜不喜歡一段影片有什麼要緊呢?於是你在幾秒鐘內做出決定。然而,在你每天都做出許多如此微不足道的決定下,你很快就會習慣於根據直覺做出決定;就連像是學校實習的選擇,或貴重物品的購買等重要的事情也不例外。這是很有問題的,因為許多你所做出的選擇是無法藉由簡單的點擊撤銷。

在你做出決定前,你該仔細地考量與權衡。特別是在投票給某個政黨和贊成或反對某些重要的議題上,這點尤其重要。你應該先蒐集、審視各種資訊,然後才做出決定,選擇對你而言正確的道路。

我們的判斷力取決於我們的認知。你往往只會關注那些能夠支持你的偏見的內容。如果你在網路上發現與你的觀點有異的資訊,它們沒有多大的機會能被你關注。你很快就會陷入一種困境。專業術語稱此為「確認偏誤」(confirmationbias)。這種情況很容易在網路上發生,因為如果某些內容不合我們的意,我們馬上就會點到別的地方去,我們也馬上就能找到無數適合的陳述來支持我們的觀點。

 

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 7-「過濾氣泡、假新聞與說謊媒體──我們如何避免被操弄?」:有自覺使用媒體的第一步

沉默的一百種模樣









 




作者| 曼佛雷德泰森
譯者| 王榮輝
繪者|薇瑞娜巴浩斯
出版者|麥田
出版日期|2019.10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曼佛雷德泰森
資料提供麥田
設計郝御翔
責任編輯曾勻之
如果這還不是最終的答案——專訪《報導者》副總編輯劉致昕|封面故事 2020 輯五
如果這還不是最終的答案——專訪《報導者》副總編輯劉致昕|封面故事 2020 輯五

自 2010 年進《商業周刊》,到如今《報導者》副總編輯,劉致昕十年的記者生涯寫海盜黨、海岸開發,也寫同志議題、做 Podcast。問他為什麼做這麼多又這麼雜? ...

22.09.2020
記者,是一種到達世界的工作——專訪《端傳媒》台灣組主編何欣潔|封面故事 2020 輯五
記者,是一種到達世界的工作——專訪《端傳媒》台灣組主編何欣潔|封面故事 2020 輯五

新聞內容的數位化與形式變奏,英語系地域有《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衛報》開先鋒,華語的拓荒則不可不提端傳媒。台灣組主編何欣潔談數位專題的產製,是記者學著如何信 ...

22.09.2020
或許媚俗,但得有人為重要的事裹上糖衣:專訪《記者真心話》方君竹|封面故事 2020 輯五
或許媚俗,但得有人為重要的事裹上糖衣:專訪《記者真心話》方君竹|封面故事 2020 輯五

去年五月,這個乳臭未乾的研究生,在公視實習期間推出《記者真心話》系列影片,瞬間在網路上爆紅。鏡頭裡,他直指台灣媒體長期的結構問題,點名財團、紅媒,也直指口嫌體正 ...

24.09.2020
【測驗】新聞崩壞中?媒體價值守衛戰,你的角色是?
【測驗】新聞崩壞中?媒體價值守衛戰,你的角色是?

21.09.2020
新聞守護神|《專業之死》:你恨的是媒體,還是和你意見相反的人?
新聞守護神|《專業之死》:你恨的是媒體,還是和你意見相反的人?

你心中的好媒體真的「夠好」,或者只是因為他們和你立場相符?當意識到專家也會出錯,我們又該如何和專家建立起健康的關係?

21.09.2020
新聞狩獵者|《新聞的騷動》:科技正在養成一個偏食的新聞閱讀生態
新聞狩獵者|《新聞的騷動》:科技正在養成一個偏食的新聞閱讀生態

聰明積極的你,真知道自己適合讀什麼新聞?作者狄波頓道指出:有時不妨捨棄新聞——「新鮮」並不等於「重要」。

21.09.2020

推薦文章